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试论道德知识传授与信仰引导的整合

作者:高 霞




  摘要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不佳的原因可能在于道德教育太注重道德知识传授而忽视了信仰引导。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做到道德知识传授与信仰引导的整合。
  关键词 道德知识 信仰 信仰引导 学校道德教育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逐渐失去了话语权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价值观的混乱,道德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危机。作为应对危机的途径,道德教育现在备受重视,但是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仍不够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在道德教育中过于注重道德知识传授,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根基——信仰。道德知识对人的道德品质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就无从谈起。然而要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就必须有信仰的引导,因为只有在虔信一种规范所依赖的信仰的情况下,这种规范才会被认为是道德的。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把道德知识传授与信仰引导加以整合,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德性。
  
  一、道德知识传授与信仰引导整合的必要性
  
  (一)对学生进行信仰引导的必要性
  人不仅是肉体的存在,同时也是精神的存在。信仰是对人格精神或某种主义极度信赖的一种情感,它所形成的是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因而道德教育离不开信仰的引导。
  1.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儒教信仰的作用。
  中国传统社会的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主,讲求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经后世传人继承与发扬,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成为正统文化,主宰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儒教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这虽然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有关,但最根本的是儒家学说已成为人们的信仰,它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仁”的思想是核心,“事实是,在孔子学说中,仁作为人的最高‘德性’,并不是建立在某个客观‘法则’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人的情感之上的”,因而易于被人们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制度极其森严,每个人在自己的等级范围之内按照心中的信仰生活。这里并不是赞美封建制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儒教使人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据。
  2.从逻辑视角看信仰对道德教育的根本价值。
  (1)道德教育的主体——人需要信仰。人之所以为人,正在于精神性,即人是肉体与精神的完满结合,人是整体。“教育的整体性奠基于‘人’的整体性之上,奠基于‘人’对‘人’理解的整体性之上。”要理解教育或道德教育首先要理解人,因为人是道德教育的主体。人的本质是对精神的追求,是对价值的追求。而信仰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等于是没有了灵魂。人需要信仰。
  (2)信仰是道德教育的价值根基。道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完美的德性,而德性的践行又是在生活之中。对于人的生活而言,其最高意义在于终极价值的寻求,信仰就是终极价值的载体,也是精神家园的居所。“精神家园给人以价值方向和精神寄托,有了这一家园,人的生活即是有航向有目标、有‘神性’的,反之就有一种空无感、疏离感和价值无根感。”离开了信仰的道德教育,就失去了它的根基性,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道德知识传授和信仰引导整合的必要性
  道德知识和信仰应该整合,因为信仰虽然也包含理性的成分,但主要是人情感的一种表达。“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有其共性的东西,但各种信仰形式的特点却是具体而复杂的,或是现实的,或是虚幻的;或是理性的,或是盲目的;或是科学的,或是错误的。”可见,信仰如果缺少道德知识,就会成为非理性的,甚至有可能走向迷信;道德知识如果没有信仰贯串其中,就会是被动的僵化的。
  1.从信仰的情感和理性方面来看道德知识对信仰之必要性。
  (1)在信仰的情感方面,道德知识是正确的道德情感形成的前提。道德知识影响着我们对自然界、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道德包含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学习道德知识能够提高人的理性认知能力,促进人的道德情感发展,才能更好地实践。没有一定的道德知识作基础,道德认知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也不会培养出适宜的道德情感,人格也不会得到健全的发展。如对自然界的道德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美德。
  (2)在信仰的理性方面,道德知识是正确的道德判断发展的基础。判断道德行为要以道德原则为依据。道德判断不仅是一种逻辑判断,而且是价值判断,即道德判断同时包含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对人类生活合理状态的把握,没有关于人类道德发展的知识,理性无从谈起。价值同样也离不开道德知识,尤其是在多元化的今天,它更需要道德知识的审视。一个人积累的道德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可能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选择正确的信仰。
  2.从信仰的终极价值看信仰对道德知识的必要性。
  道德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二者并不一定是成正比例的。一个拥有很多道德知识却做了令人不齿的事情的人,或者一个没有受过道德教育而品德高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是不同的两件事。有能力做出正确道德判断的人未必愿意去实践;文化素养高的人未必是德行高的人;而凡夫俗子倒可能是忠实憨厚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道德知识与德性的关系,不能绝对化。从比道德知识更高的层面上,从信仰的终极价值上,对道德知识进行反思,同时对德性进行观照。
  
  二、道德知识传授与信仰引导整合的途径
  
  加强信仰教育,对学生进行信仰引导,必然要选择与时代相适应的信仰。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最进步的信仰,象征着时代的精神。我们要把传授道德知识与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整合起来。
  
  1.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中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要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前提。在以往的品德课堂上,学生只是被灌输了一些死的教条,必须这样做,不准那样做。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必须,为什么不准。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填补这块空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当然这些理论都是系统性的、理论性的,为了不至于变成空洞的说教,就要改变教学方法,变直接灌输为启发引导。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中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渗透。
  坚定的信仰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能只有理论性的阐述和分析,还必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注入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马克思主义的巨大价值。有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才会自愿接受马克思主义,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总之,道德教育既要建立在一定的道德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又离不开信仰对它的引导作用。只有把道德知识传授与信仰引导整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学校道德教育,才能改变道德教育实效性不佳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