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找准切入口 教活说明文

作者:吕文明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多数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教起来枯燥、乏味。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现行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也是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学起来也饶有趣味。笔者认为,要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提高说明文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找准教学的切入口。
  
  一、挖掘趣味因素,以趣味带动教与学
  
  说明文受其特点的决定,简述性的语言较多,不像记叙性文章那样有丰满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学生往往提不起对说明文的学习兴趣。怎么办?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在因素,根据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寓知识于趣味中。
  
  (一)说明中穿插传说、趣闻
  说明文中的传说、趣闻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催化剂。如初中语文《死海不死》说明“死海”里“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被淹死”,引用了两千多年前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的故事,讲死海的形成时,插入了神话传说。
  文中运用以上两个传说的目的,是配合对死海的说明。第一个传说是为了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印证了死海海水浮力大、咸度高的长期特征,形象地说明了死海“不死”。引用第二个传说,是为了说明死海的成因,目的还在于将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变化的幼稚认识与现代人的科学认识做对比,表明人类对死海成因的认识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者把这两个传说叙述得有声有色,不但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二)说明中引用民间谚语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它反映了自然的一般规律或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如《看云识天气》中引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就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说明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就要来临,出现晚霞,表明最近几天晴朗。
  抓住说明中的谚语来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可以丰富学生生活常识。
  
  二、玩味说明中的修辞,调动阅读兴趣
  
  例如《中国石拱桥》中对石柱上雕刻的石狮子的描写: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看云识天气》中对“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概括描写: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再如《蜘蛛》一文中描写蜘蛛捕捉昆虫,写得栩栩如生,妙趣横生。“蜘蛛忽然赶到,急忙把它捉住”,“咬了回到网中央去了,好像我们咬一片面包或饼干似的,不费力气”,“它急忙跑去,便放出丝来;用脚拿了丝去缚”。
  从《中国石拱桥》和《看云识天气》运用比喻,使说明对象显得生动活泼;排比的运用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整齐,富有韵味。《蜘蛛》拟人化写法,赋予人的情感,亲切、自然。说明中运用修辞,带着情味描写,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老师只要深入教材,就能信手拈来,通过点拨,分析,玩味,学生就会获得生动鲜明的形象感受,自然地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
  
  三、运用直观教具,增强直观教学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直观教学法传授知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加深、拓宽对知识的系统化理解,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学说明文教学中有许多可运用的挂图,实物标本,在讲课过程中把它们作为直观教具,可以把呆板的说明讲生动,讲活。
  例如,在讲《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时,展出“狮子林”挂图,会领略到“全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山,有的巍峨雄浑,有的瘦削娟秀,嵌空玲珑,盘旋曲折”的妙趣。讲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时。挂出“网狮园”和“拙政园”图画,会看见“纵长的池面,点缀着少数亭台楼阁,灵巧的小桥,斑驳的湖石和零星花木,倒映水中”的景象。讲“花墙和廊子”时,悬上“留园”和“沧浪亭”彩图,看到“花墙和廊子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沧浪亭的复廊,把墙外的水和墙内的水联成一片”的布置,让人真切感受到叶老笔下的“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隔而不隔,界而不界”的景致。
  植物标本能帮助学生更易于理解植物的内部构造原理及生存功能。例如讲《食物从何处来》的“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靠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光合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把光合作用的概念直接给予学生,而不借助其他手段的帮助,就会给学生的观察及掌握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反之,老师选用一株植物做教具,结合课文文字逐步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说明对象就会由抽象化为具体,知识就能巩固在学生的记忆中。
  
  四、课内课外结合,加强实践环节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不仅是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我们在评议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崇高思想品质和审判情趣。实现培养学生的崇高思想品质和审判情趣的目标离不开实践,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是学生实践的广阔天地,它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有着许多隐性的效益,易诱发学生的潜能,并形成良好的范围,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所以,我们应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使它依次为互相结合,互相促进,从而取得显著效果。笔者在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之前,便指导学生阅读地理解课本介绍死海的有关内容,并且指导他们做“水中悬蛋”的实验。先在玻璃杯内装半杯浓盐水,然后再用水舀子慢慢地倒进半杯清水,轻轻地放进一只鸡蛋,就会看见,鸡蛋下沉到盐水和清水交界的地方便不动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个实验产生了好奇,同时对死海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答案就在课文中。
  可见,生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源头活水,书本以外的生活,既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教说明文的广阔天地。因此,关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生活实践,相关学科的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激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热情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进行说明文教学,在把握其体裁特点的同时,着眼于趣味性,直观性和实践性,我们的教学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