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以“学习”为初衷的网络强迫症初探
作者:宋旭璞 张万朋
关键词 网络强迫症 求知欲 疏导
美国学者威廉·J·米切尔曾预言:“在21世纪我们将不仅居住在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现实城市中,同时也栖身于由数字通信网络组建的软城市里。”如今,虚拟的互联网迅速笼罩了人们的生活,网络正向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延伸。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电脑和网络成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搜集信息、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工具。网络的虚拟性等使青少年容易沉迷其中,引发了大量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社会各界对这些上网成瘾的“问题”青少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学者针对重度的网络成瘾现象(网络交际成瘾、网络色情迷恋、网络游戏成瘾、信息污染综合征等),也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对策和治疗方法。然而,笔者发现目前有很多青少年虽然不属于严重网瘾群体,但是在把网络当成搜集信息、学习的工具时与重度网瘾群体一样表现出一种强迫症或类强迫症的现象。这种以“学习”为初衷的网络强迫症现象与严重的网络成瘾问题相比容易被忽视,容易被人们归为非网瘾群体。但是这种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很多都出现在学习成绩还不错的青少年身上。笔者认为以“学习”为初衷的网络强迫症或类强迫症也是网瘾现象的初期表现形式,如果任其继续下去,结果会十分可怕,必须采取对策加以疏导。
一、现象概述
目前,青少年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已经十分广泛,很多学生从网上获取未知的知识和信息。他们并不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娱乐,他们关注信息的搜集甚至知识的积累,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行为有益于学习或者说容易被认为有益于学习。但是,随着网上冲浪、搜集信息时间的增多,这些人每天都会从网上收集大量的并不重要的信息,下载尽可能多的学习等方面的软件,重复登记和登陆各种免费的邮箱和网址,浏览不同的博客,不停地转贴东西以换回高的点击率。久而久之,他们生怕漏掉一点信息,每天都会为一点点事情搜集大量的资料企图占有网上所有的资源。这时他们的行动已经表现为一种强迫症,即心理学上讲的“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神经性障碍”。
事实上,与对网络有一种心理的依赖感,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沉迷其中,不断增加上网时间的网瘾群体相比,这种以“学习”为初衷的网络强迫症群体虽然起初上网的初衷是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找寻学习资料,对上网娱乐并不是很感兴趣,他们认为搜集信息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家长和老师一般也不会控制这种打着“学习”旗号的网上搜集信息活动。但是面对网络上永无终点的信息,他们都同样地表现出上网时间的逐步增加,产生了对网络搜集信息的心理依赖感。笔者认为,这已属于一种网络成瘾的初期状态。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演变为重度的网络上瘾(即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过度上网),不仅影响课业,还会导致社会和心理的适应行为损害。
二、原因分析
调查发现,这些以“学习”为初衷的网络强迫症群体,很多人是属于学习成绩还比较不错的青少年,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但实际上他们仍存在求知欲和认识水平的矛盾,往往分不清网上大量信息的实质,容易在求知欲和探究欲驱使下为获得一点网络信息而产生成就感,把上网搜集信息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必需的事情去重复进行。另外,虚拟的网络在你获取一些信息后常常会提供一些虚拟的物质诱惑和精神鼓励,青少年在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容易产生依赖感。在这种成就感、依赖感的驱使下,他们增加搜集信息的时间,大量的链接和浏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终止这种行为而得不到心理满足就会产生心理压力,对正常的课业和学习成绩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来网络并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很多知识和信息查阅书籍或者文献的方法可能是最有效的。但是青少年的认知水平有限,容易把网络这种方便、快捷的信息搜集工具当成唯一的途径。如果辨识能力弱,甚至可能掉进网络信息的“陷阱”里。
三、对策建议
既然这些青少年上网搜集信息的初衷是基于求知,笔者认为对他们不宜采取禁止或封堵的办法,应该采取适合的疏导措施进行规制和帮助。
1.自我疏导
引导这些青少年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们认识到这种行为已经是网络上瘾的初期表现。可以试着观察和记录自己的上网行为,学会自我管理,如果发现自己已经存在依赖网络,经常搜集并不相关的信息,要及时地进行自我调适和控制。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控制。如规定自己在第一个星期之内不许下载软件,不反复登陆邮箱,不再进行反复链接行为。第二个星期之内,在碰到想要知道的东西时,不通过网络而是采用查阅书籍、请教别人的方法获取信息。第三个星期之内,不上网,只记录自己碰到的问题哪些必须通过网络解决。第四个星期可以适当的上网,但是不超过一个小时,只查阅与自己学科知识有关的信息。然后再进行第二轮的控制,反复调适。相信通过这种阶段性的自我调适控制,他们一定能够有所体验,认识到网络的真正用处。
2.家长引导
调查表明,对这些网络强迫症群体,他们的家长认为只要不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娱乐,上网搜集信息是比较科学和正当的,很多家长甚至在看到孩子会下载或使用一些软件时盲目的鼓励,导致很多青少年在被认可的情况下,成就感大增,不断增强上网行为。也有一部分家长在看到这些孩子经常上网影响学习成绩后,采取禁止上网、盲目排斥网络的态度。家长对网络的非理性态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对网络的好奇心和依赖感。
心理学认为,强迫症患者常常有完美主义性格,治疗者应让他们认识到处事太完善的心态是不正确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同理,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明白网络不是完美无缺的,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对我们有害。我们不可能掌握全部的信息,关注有效的信息才是重要的,遗漏一些信息或者对一些知识不了解是很正常的。其次,家长应该深入了解孩子上网搜集信息的情况,掌握一些网络知识,自己能分清哪些搜集信息的行为是合适的,正确辨识孩子搜集信息的有效性,而不是一味的表扬或者训斥。另外,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进行自我调适控制的阶段性训练,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并且分享孩子限制上网的体验,经常与孩子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事情,和他们一起查阅书籍和文字资料,解决碰到的信息不足问题,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心理需求和成就感得以满足,分散其对网络信息的依赖感和注意力。
3.学校帮助
学校是青少年获取信息、扩充知识的主要地方。调查表明,很多学校和教师对以“学习”为初衷的网络强迫症学生的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学校和教师应该深入分析此种现象,进行引导和帮助。
首先,学校可以充实自己的网站,使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软件和资料可以迅速、有效的获得,减少学生搜集信息的盲目性,也同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根据心理学上的“转移替代”效应原理,学校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减少青少年学生对上网搜集信息的关注力。如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会、探究会;鼓励学生多使用查阅书籍资料的方式获得知识,对阅读书籍的学生给予表扬;召开主题班会就打着“学习旗号的”的网络强迫症现象展开讨论,共同分享体验,提出解决对策;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表扬那些能够用多种途径有效地搜集信息,提高知识面的学生,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会,用同伴的力量感化和引导打着“学习旗号的”的网络强迫症学生。
笔者深信,通过合理的自我疏导、家长引导、学校帮助,青少年一定能够学会驾驭网络,使网络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