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
作者:杨春梅
一、课标为纲
自从新课程标准正式施行,它便代替了中考考试说明,成为另一版本的大纲。因此出题人把它作为设题的依据,教师把它作为教学及备考的纲目。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水平有如下几个要求:
1.整体把握:①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②……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③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④阅读简单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作出判断;⑤能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⑥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语言方面:①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③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
3.感悟评价:①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②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教材引路
教材根据课标把以上三个大的内容加以细化,安排到初中六册教材中。初中六册教材中各个单元对学生提出了很具体的阅读要求。
三、试题回顾
从我市历年语文中考现代文试题来看,出题人是紧紧围绕课标及教材来设题的。教师只要能把二者吃透,心里肯定是有底的。
2004年中考现代文阅读:①课内说明文《莺》考点有:a.说明对象的特点。b.用文中语句理解其中一个特点“生性胆小”。c.运用拟人手法在文中的好处。②课外记叙文《睡莲》考点:a.标题的喻意。b.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c.声音描写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d.对人物详略的安排及作用。e.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2005年中考现代文阅读:①课外记叙文《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考点:a.梳理故事情节。b.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的理解。c.根据要求写一句环境描写的句子。d.谈对故事情节的印象及理由。e.谈故事的启示。②课外文段《学会感恩》考点:a.选词填空。b.结合文段谈感悟。c.整体感知。d.找段落的中心句。e.结合文段及材料谈感悟。
2006年中考现代文阅读:①课外记叙文考点:a.概括人物性格特点。b.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c.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d.拟标题。②课内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考点:a.指出说明对象,标出说明顺序。b.指出说明方法。c.知识迁移。③课外议论文《镜子闲话》考点:a.文章观点。b.补充论据。c.指出所用论证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这一块丢分是最多的,历年如此。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有:
1.常用阅读术语、概念模糊混乱。如修辞方法与说明方法混在一起,说明方法“打比方”写成“比喻”;人物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写成修辞方法等等。
2.审题不清,抓不住关键词语。中考阅读题的设置,一般来说答题的指向性是很明确的,学生容易读懂。如2004年中考试题第16题:“作者运用拟人手法介绍莺科小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但有些题目,对关键词的理解则需慎重。如2006年中考试题第13题:“文中的小铁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通读全文后会发现,题中“性格”不单指单纯的性格,还应包括品质等在内,犹如问“小铁是个怎样的人?”一样。很多考生只答了性格方面,结果因答题不完整而丢分。
3.答题不完整或无条理。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问题的题目中,学生往往会漏答题目或把几个问题混在一起答,胡子眉毛一把抓。如2004年中考试题第20题:“文章描写了三个陪夜的小姑娘,哪个详写?哪个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个问,有学生就直接答最后一问。2006年中考试题第15题:“第(8)段最后一个句子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和内容表达上起了什么作用?”出题人为了引起考生注意,特意在“结构和内容”下面加了着重号,结果还是有不少考生漏答“结构”或者“内容”的作用,有些是把结构和内容混在一起答,结果两者的作用都没说明白。
4.答题不切要点。中考阅读题很讲究扣点答题。为了让考生尽量拿到分,评卷时会把学生答题时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尽量想到,然后按点给分。但总有考生答案虽然写得很多,却都不中要点,结果还是拿不到分。
五、备考策略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现代文阅读备考的训练。
1.熟悉常用阅读术语。如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人物描写方法、文章结构、照应、伏笔、呼应……学生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为让学生能区别这些术语,反复使用和记忆是比较有效的。
2.梳理答题思路。采用“5+3”阅读法加以指导。
“5”即阅读五要素:①概括大意(即写什么);②提取中心(即为什么写);③划分层次;④品析重点字词句;⑤分析修辞、写法及表达作用(即怎么写)。“5”是基础,文段阅读训练应以此为重点。 整体把握的答题思路: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3”即拓展、迁移、创新。
阅读任何文段,概括文段内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对思维起总领作用。然后学会追问:文段写的是什么(人或事或景)?它有什么特征?用一个主谓句完成。再如分析层次,此为解决从哪个角度写、怎样写的顺序问题。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如《济南的冬天》第3段写山上雪、山尖雪、山坡雪、山腰雪),事情发展顺序(如《范进中举》范进发疯、跌倒、摔塘里、疯走集上),逻辑顺序(首先、其次、最后;因为、所以),或先叙后议表达顺序,文段中总分总格局,层层推进的提示语……这些平时学生阅读的难点,在经过多次思路梳理训练后,会逐渐变得清晰明朗。
3.掌握常用答题模式。为使学生答题条理化。不致于漏掉一些关键词,我们会教给学生一些答题的模式。如概括文段大意,答题模式为“记叙了某人做某事,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特点是什么”、“论证了什么观点”等等。又如分析修辞表达题,模式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情状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按这样的模式去答题,类似于“照葫芦画瓢”,大致差不到哪去。
4.专项专题训练。针对学生的阅读难点,我们会设置专项训练,让学生逐一过关。然后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进行专题训练。
5.综合运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