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谈学生语文素养的建构

作者:黄 磊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基本素养的主要表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建构起高质量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尝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①专心听讲的习惯。②独立思维的习惯。③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④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⑤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⑥记笔记的习惯。⑦整理学习资料的习惯。⑧充分利用时间的习惯。⑨虚心求教的习惯。
  
  二、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好语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学好语文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中学阶段,教师应教会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培养兴趣,自主学习
  有了兴趣才能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用心投入,不断提高。此外,语文学习的一个特点是:仅靠听课并不能真正提高水平。关键还要靠学生自主学习,自求理解,广泛涉猎,主动练习,以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2.博览群书,熟读背诵
  中学阶段,要进行广泛深入的阅读,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凡是人类心灵和智慧的结晶均可兼收并蓄。对于一些经典作品,应当精读,细读,甚至背诵。古人的学习方法很值得借鉴。清人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确是经验之谈。
  
  3.勤于练笔,熟能生巧
  经常写作不仅可以提高驾驭语文的能力,还能够开拓思路,酝酿和升华感情。中学阶段,应至少每周练习写作:生活札记一篇,记录日常见闻及思想感情;读书笔记一篇,一边阅读一边整理,收获更大。近年主观试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考生的写作水平在考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善于思考,用心感悟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文学习中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盲目接受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保持学习的主动性。思考问题应深入细致,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让自己的灵感自由翱翔。《红楼梦》中提到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即用心感悟世间万物,而不限于书本知识。
  
  三、健全优秀的人格品质
  
  搞好中学生健康人格品质培养,最有实际意义的莫过于对人格品质培养对策进行优化组合。抓好学生健康人格品质培养对策的优化,主要是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学生是能动的、自主的,具有选择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积极性的发挥才能起作用。从根本上讲,中学生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人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依赖于个体人格自我教育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和调动青少年的主体能动性,使其意识到自我的需要,自我存在的价值,依靠人格品质自我教育积极性的发挥。教育者能给予受教育者最重要的帮助。应是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的高度觉醒。
  
  2.实施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
  文化素质既是中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品质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形成现代化人格品质的理想条件。文化素质体现着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中学生的信仰和情感。体现着中学生的精神风貌,代表着中学生的品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可见,健康的人格品质的培养必须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前提和基础。
  
  3.强化情赢陶冶与行为训练
  一般认为。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与统一。在中学生的人格品质培养中要注意引导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冲突的技能。要努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生活,学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要努力创设专门的情感与训练活动。
  
  4.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格品质正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发展和形成的。学校进行人格品质教育时,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人格品质教育体系。实现人格品质教育的整体化、系统化、一体化。
  
  5.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已被确定为德育的目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也已列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学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还是令人忧虑,开展的广度、深度及水平都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是当前德育及其人格品质培养的重要任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展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心理障碍。矫治行为偏差等等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来完成。这样才能有可能促使中学生人格品质健康发展。
  
  四、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接受事物的过程中判断事物美丑的兴趣和爱好。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传授他们一定的审美方法,使他们在生活中获得审美的体验,并主动地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
  
  1.展示教师芙的形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们的“大使”。教师不仅仅是“解惑授业”,更重要的是善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品质和美的情操。人的内在气质。精神境界能激起学生对美的认识,教师的外在形式美能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对意识比较薄弱,性格尚未定型的中学生来说。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对他们产生重要的深远影响。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美激情,让学生在情感的陶冶下。在理性的教育中感到教师的可爱可敬。
  
  2.创设教学美的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导美、实施的美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如何将教材中的语文知识、规律、方法,通过教的艺术。让学生在零乱中求有序。繁杂中求简便。多序中求统一,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这就要求首先要创设科学的课堂程序,严谨的环节安排与处理;其次采用高效、便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死板的文字化为生动优美的内容,将枯燥乏味的记忆化为丰富的联想;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选择不同的教法与学法,要为学生创设听的环境,说的氛围。读的技巧,写的方法,用丰富优美的形式服务于内容;将课文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将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
  
  3.挖掘教材美的因素
  语文课要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教材中所选文章,大多是久传不衰的名人佳作,有鲜明的形象,优美的意境,感人的情节。生动的语言。教师如能披文人情,则不仅传授了语文的知识,训练了语文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美的敏感。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学习习惯、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只有各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