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作文教学“找米下锅”

作者:朱建霞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正如巧妇做饭一样,如果脑中无感性认识,手中缺乏作文的素材,是难以写好作文的。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注重课堂上的指导和评讲,还应致力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观察生活,寻找素材。赋予学生“找米下锅”的能力。
  
  一、多阅读,重积累
  
  常听学生抱怨每逢写作文都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手。其实这与他们读书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只语片言。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
  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作品的潜移默化,提高写作能力。首先,通过课文阅读。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叙述事件,用课文的规范语言影响学生,使他们的语言越来越缜密。越来越熟练,达到规范化。其次。加强课外阅读,采用自由阅读和集体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自由阅读提倡多读书看报,多看电视多听广播等。而集体阅读则是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材料,在规定的时间里集体阅读,并摘录一些好词佳句。这样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就能积累越来越多的写作知识。
  有位学生在《逛早市》中写道:“……妈妈带我仔细辨认:那青青的芹菜带着露水;那长长的丝瓜挺着身子;那带刺的黄瓜还扎手;白白的萝卜仿佛轻轻一碰就要裂开似的……”如此准确细致的描写。对于一个刚刚学写作文的孩子来说。确属不易。正如学生所说:“这是从课文上学的。”“不积百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阅读开拓了孩子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尤其是写作刚起步的孩子,更是需要课外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教师给的知识钥匙将会使孩子们的大脑更醒,感受更灵敏。双手更灵巧。
  
  二、词语积累运用与生活挂钩
  
  小学生作文通病之一就是用词不恰当,学过的词语(尤其是书面词语)用不上,一写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和事物。就只想到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方言土语。如:“下雨了,路上很烂(泥泞),我不小心跌了个跟头……”“我的书过了他的线,他用力夯(推),把我的书都弄揪(皱)了。”批阅时,老师必须仔细揣摩,才能领悟他要写的是什么意思,该换上哪个词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的词语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在学习词语时,喜欢从字典上寻找词语的意思。而没有把词语的意思和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克服呢?一是重示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用学生熟悉的词语描述生活现象,给学生以示范。教会他们运用书面语。比如,课堂提问要学生讨论时。就说:“请大家各抒己见吧!”回答时。几个孩子同时说出了答案,就说:“刚才这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结果。”教师有意识地使用书面语。使学生领悟什么情景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二是找典型。批阅作文时。要留心学生作文中用得好的词。有代表性的词,评讲时重点讲解与表扬。把写相同的内容。而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的。这些句子摘录出来进行比较。分析其中书面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从自己的作文实践中体会到:暮样准确地遣词造句。三是讲联系。在教学词语时,注重用生活中具体现象和事物来理解。如教“凝视”、“昂首挺胸”、“垂头丧气”等,可以让孩子表演一下这些神态,用身心去体验它们的意思。有些书面语,我们还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口头语来理解,如:惟恐一生怕;整理一收拾;盘旋一打转;憧憬一向往……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思维拉向现实生活,使他们把词汇和表达的内容联系起来。
  
  三、探求捷径,掌握技巧
  
  叶圣陶先生曾直截了当地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即作文”。要知道,语文教学离不开一篇篇具有个性特点的课文,我们要利用课文传授写作规律与方法。
  
  1.仿导结合,循序渐进。学龄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学生的说话和作文模仿能力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从模仿开始到独立说话和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自然引起一种内在的动因,使儿童在原作文水平上不断出现“逐级而上”的新的需要,促进儿童作文的心理发展。在这个整体设计中,从说到写,应该始终贯穿“仿导结合,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带领孩子认真学习每篇例文外,还要收集一些相关的优秀作文或适当的作一些下水习作供孩子们学习与模仿。
  
  2.日记是作文入门的钥匙。小学生如能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掌握写日记的技巧,对写作文的帮助将会很大。观察和思考是写日记的基本方法,所谓“观察”,浅层的理解是看和听,但真正的观察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进入深层的认识,就是能够将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一切进行归纳和思考,抓住重点记录,力求避免出现记“流水账”的毛病。同时,在记录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理解,融进自己的观点或爱憎情感。
  
  3.引发学生的想像思维。丰富的想像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像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像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像思维,培养他们的想像创造能力。例如苏教版第五册《习作8》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学时,我让孩子们从家中带了很多可爱的玩具,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像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像的空间,想像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4.听说读写相结合。丁有宽老师认为,听说读写之间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听读是理解吸收,说写是理解表达,大家相互促进,互为迁移。如“童话引路”作文训练,就是以听为先导,以读为基础,以说为纽带,以写为主线,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整体能力得到提高。
  
  四、抓住机遇,丰富内容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信息。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注意抓住机遇,开发学生观察的源泉。
  
  1.创设情境。一定的情感总是由一定的情境所触发而产生的。创作欲望的产生也不例外。可以是环境的美化,让学生养花、种草、植树,要求他们留心花、草、树木的生长,发掘内心的感受,作好观察日记。也可以是再创情境,如以《洗衣服》为例,以往孩子们述说洗衣服的经过,都只有“我脱下脏衣服,用肥皂把它洗干净,再晒干……”干巴巴的几句。为此,我们可以在课上重现洗衣服的经过。安排一位学生演示,演示学生先看了看自己的衣服,然后把脏衣服脱了下来,我问:“她刚才做了什么,想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她看了看自己的衣服,觉得有些脏了,应该洗洗了,就把衣服脱了下来,放在桌子上。”演示学生又从外面端来一盆水泡衣服,我再要求学生口述这个过程,当演示学生用肥皂开始洗衣服时,未等我提问,孩子们就纷纷描述起来……就这样,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运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所获感知的形象。这样,那些原本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孩子,不但觉得有内容可写了,而且习作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百花争艳,色彩纷呈。鉴于此,应当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一是体育游戏,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二是文娱活动,如联欢会,朗诵比赛等;三是野外活动,如春游、参观、野炊等;四是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献爱心,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有了这些丰富的活动,就有了浓厚的生活基底和深切的体验,学生就不再叹“无内容之苦了”。
  
  3.“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情感困惑等。比如可以出一些《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XX我想对你说》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怒哀乐,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作文。比如学完了《三袋麦子》,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这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作文教学非一日之功,只有多渠道地收集素材,时刻注意周围发生的事,再巧妙地运用写作技巧,才能保证学生的作文能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