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思考

作者:叶爱菊




  “课题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色,在教研交流中发现,这一内容被广大数学教师不同程度地忽视。许多教师对课题学习内容不习惯,心理上难以接受,甚至认为“课题学习”这块内容可有可无。笔者对此进行了如下思考。
  
  误区一:“课题学习”没有新增数学知识,可教可不教
  
  不少教师认为“课题学习”内容没有涉及新增知识点,无须花很多时间进行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新课程标准将课题学习活动作为课程的综合应用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虽然课题学习并不要求在原有知识之外另行增加新知识,但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及体验,改变了以往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略学习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如:近年的“峰谷”电问题,电话费计费问题,出租车用油问题,这类题关注社会发展,取材鲜活,但学生解决这类问题能力较差,足以说明原有的课程确需改进。教师不能因为“课题学习”内容没有涉及新的知识而放弃,应引起高度的重视。首先对“课题学习”的内涵要有高度的认同,要从心理上接受教师所承担的各种角色;其次教师要更新知识,跟上课程发展的需求;再次熟悉课题学习的内容,加强对“课题学习”的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误区二:“课题学习”可操作性差。导致教学上的随意性
  
  “课题学习”教学的内容深浅难把握,组织起来既麻烦又费时,有些活动难以开展,有相当部分的活动内容存在,但缺乏具体的活动方案及案例。因此,老师在课题学习内容的处理上很随意。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得以改善。一是心理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不能只捡轻车熟路,相反更应在挑战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二是具体做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选内容既与数学密切联系,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内容既要突出操作性,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2)课题学习可以根据内容需要创设出新的活动模式。活动的场所的选择可以在教室和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现实生活走向社会。教师要根据活动的内容、目的和特点,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个体差异,做到有意识地定向于具体的教学目标。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随时关心学生的学习进程,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与操作等实践活动,也不能只告诉答案,而忽略了思维过程与操作活动。
  具体案例:教学《生活中的白色污染》,可以这样进行:(1)先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网络咨询等各种途径了解白色污染存在的区域,如:菜市场、饮食摊点、家庭、垃圾处理场等等;(2)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到不同的指定场所(如:菜市场)进行调查统计;(3)每组设计调查表,并记录各自调查场所一周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数量;(4)每组统计出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总数量,并制作相应的统计图;(5)估计我们所在的城镇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数量,进一步估计出一年的数量;(6)结合调查的结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提出建议,并进行积极的宣传。
  
  误区三:“课题学习”缺乏有效评价。导致教学上可有可无
  
  “课题学习”在教学评价上,更多的是侧重过程性评价,如:评价学生参与课题学习活动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等等。注重评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实践意识及在整个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团结、协作、互助意识。同时还要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功能,要通过积极的评价,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在的潜力,这才是“课题学习”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以《生活中的白色污染》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1)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2)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况,在统计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的过程中有何感触,对生活中的白色污染问题有何建议,如何进行积极的宣传;(3)评价学生的数学应用和数学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应用了哪些数学知识,从中发现生活与数学有着怎样的关系;(4)评价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5)展示学生的成果,统计图的选择,数据的收集与统计表的填写等。教师应对这些方面作出合理评价并加以统计,看看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不错,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以便下次更有效地进行。
  提高“课题学习”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如何实现“课题学习”的教学目标;通过怎样的策略才能突破“课题学习”的教学重难点;如何把握学生课堂上活动的程度及时间;如何积极评价学生“课题学习”的成就等,都有待于今后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