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新课标下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感悟
作者:肖 伏 李有刚 李和平
1.认真备课,调整教学内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的前提,是基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自从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备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的教科书内容的简单移植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抓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精选出讲课的内容,组织成条理化、系统化、通俗化的教案及讲稿。由于生物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备课时教师还应广泛阅读相关的专著及学科资料,及时补充新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教师在把握现有(包括国外)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要以21世纪科学发展为导向,调整讲课的重点、难点,力求把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实际将生物学学科乃至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方法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加强其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例如: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门螺杆菌。为了方便学生课外自学,应当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常用的参考书、学术刊物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网站,以帮助学生很快地获取知识、培养科研兴趣,关注学科动向,使生物学教学具有先进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该门学科的兴趣。
2.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科学运用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活动方式,对教学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应该穿插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对生物学的热点问题适当安排教学讨论课,比如杂交育种与基因工程;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等专题。通过讨论,可使学生们深入理解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并不是深奥不可理解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社会、伦理道德之中,并且科学的发展同人文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是息息相关的。
高中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生命现象的科学,其中的知识琐碎繁杂,作为教师,要对所教授的知识充分理解,从中提取出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并归纳总结出规律讲授给学生,因为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框架比起具体的细节知识显得更为重要。比如在有丝分裂一章中,讲到染色体形态及数目的变化时比较复杂,往往有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观看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与数目变化的Flash动画,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成一个表,然后再总结出细胞染色体各时期的变化特点。通过归纳总结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大家既感兴趣,又便于记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手段是开展教学活动、沟通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用影视、图象、声音、动画及文字等多种多媒体信息进行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有趣,调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自觉性和兴趣。例如,在课余时间配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生命的产生》、《人与自然》和《动物世界》等相关教学录像片,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综合素质
生物学实验是研究生命科学最基本的工具和手段之一,生物学的任何一项新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实验,离不开实验室。生物学的教学目的不只局限于传授生物形态知识,而应从生物学的角度介绍生命现象的一般原理;从生物学角度,介绍其发展趋势。所以在教学中应着重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实验课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实验课既是研究手段也是教学手段,实验课与理论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拟定1-2个有一定综合性的小而精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系统而全面地研究,让学生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于科研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之,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高中生物教学来说,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前沿,还要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力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发展方向,培养其综合能力,使之成为21世纪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