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实践探究

作者:钟美英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勤工俭学活动是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它既是推进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过程,又是有效增加教育投入,推动教育发展的便捷途径。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校勤工俭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中小学的勤工俭学活动早已家喻户晓,许多学校把勤工俭学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整体工作中,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勤工俭学工作也不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甚至引起争议。当前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怕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勤工俭学活动需要一定时间作保证,老师、家长怕处理不好学习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进步。
  二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部分学校由于受商品经济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太重,没有牢记育人、创收和科技辐射的宗旨,也没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重创收,轻育人。
  三是与素质教育结合不紧密。在勤工俭学活动过程中,有的学校对育人缺乏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对每次活动的目的、内容、形式、意义、考评方法等不加以认真研究,多采用放羊式,不利于勤工俭学整体功能的发挥,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四是部分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视体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者现象。有些人不仅不愿意参加社会劳动,连自我服务的劳动也不愿干,这样的学生,缺乏劳动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对劳动光荣和劳动神圣很少有切身体会,因此在勤工俭学活动中马虎应付,有的甚至袖手旁观。
  五是勤工俭学基地薄弱。有的学校连办店设摊这样的项目都没有,更谈不上基地项目。有的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二、农村中小学校勤工俭学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特别是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和措施,更是振奋人心。这是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开展勤工俭学,促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神圣职责。正如教育部长周济2005年在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勤工俭学会议上所讲的那样,勤工俭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让孩子们多接触一些实践,多参加一些劳动,对孩子们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而且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验到教室里学不到的经验。农村中小学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勤工俭学工作,进一步强化勤工俭学服务素质教育的意识,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人手可以作出几十亿种动作,它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在人们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于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里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可见,让学生运用双手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要从新的人才观出发,重新确定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好学校的标准,彻底抛弃单纯以升学率高低来衡量学校好坏的陈腐的、弊端丛生的旧观念和做法,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使学生的智慧产生质的飞跃。特别是当今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凝结在生产劳动中生产技术成分的增加,知识和技能的跨学科应用,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幻莫测和激烈竞争,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很多国家发现,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对立,校内教育与校外生活的脱节,教育内容与就业之间缺乏联系,过分强调智育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教育对象对劳动界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复杂情况缺乏了解的状况,是当代教育的一大弊端。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实践性,加强和改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意研究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由此可见搞好勤工俭学工作、发展校办产业,对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
  
  三、积极开展勤工俭学。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在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勤工俭学,全面服务素质教育,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并且不断地总结、提高和推广。
  1、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因地制宜。,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应当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发展多种形式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业校园基地经济为主,突出农村特色。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校园有较多可供种养的条件和空间,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不少学校校园、校舍闲置,如何运用好这些闲置资源开展勤工俭学,大有文章可做: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经济特点,积极发展养猪、种菜、培育苗木等种养殖业。搞小菜园、小果园、小猪圈、小苗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商则商。有条件的学校生产规模大一点,科技含量高一点,也必须从小开始,逐步发展壮大。通过因地制宜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伟大,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热爱劳动的品质和习惯。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能使广大学生切身体验家长劳动生产环境的多种情景,培养热爱劳动,热爱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感,形成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改变现状的锐意进取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2、坚持育人原则,抓住特点,突出重点。勤工俭学活动必须坚持育人原则。任何活动都能和素质教育密切联系,这应该成为学校领导的坚定信念。抓住特点,具有特色,才能说服教育学生。我们靖西县地处祖国南部边陲,和越南接壤,边境线长152.5公里,全县有军民共建学校6所,有烈士陵园、边境界碑、十二道门古炮台、壮族博物馆等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教育基地劳动,如种树种花种草,淋水,擦洗展品,打扫卫生等。学生怀着深厚敬仰的感情种好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默读碑文,参观展览室,聆听部队首长的报告,听边境老一辈村民回忆,从而大大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这项具有特点的活动虽没有直接产生什么经济效益,但对靖西这一边境贫困县的中小学生来说,其育人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3、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勤工俭学活动受到影响。这就更需要我们调动一切力量来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在开展活动中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好品德,使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动手,出力出汗,有效增强体力,提高身体素质。2000年8月我们化峒中学要建一幢540平方米的实验楼,总投入32.4万元,学校要自筹10万元,等、靠、要没有出路,学校决定通过自己动手,艰苦奋斗,搞好三通一平,确保项目按时动工竣工。在学校领导统一安排下,全校1500多名师生自己动手,拆除22间破烂旧瓦房,搬迁垃圾150多吨,填土2600多立方,平整场地300多平方米,自己拉电力线,装水管,卸砖头。这项勤工俭学工作为学校节约开支3万多元,也使广大学生受到了锻炼。学校从此有了实验楼,生均校舍面积达5.18平方米,八室建设配套,达到了普九标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4、坚持多渠道,多出人才。在农村中小学难以开展大规模办产业的勤工俭学活动,在从实际出发开展种、养、培植苗木等项目中,要采取多渠道、多方法开展活动;要和社会密切联系,走出去,请进来,解决学校专业科技人员不足问题;要以生产实践教育基地为载体,请农、林、水、渔、医药卫生等科技部门专业人员以及村干部、村民、专业户到学校基地培训学生,搞科技辐射。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要开放,不要封闭,既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又要多方面培养人才,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之,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勤工俭学为学校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学校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又向勤工俭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为广大农村培养更多有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履行基础教育的功能职责。
  
  (作者单位:靖西县化峒中学,广西靖西,53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