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引导学生走出成长的“沼泽”

作者:曾 维




  当过几届班主任了,一谈起学生,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让我感受到了青春的盎然生机,也让我体味到了成长的青涩甘苦。
  最难忘的是学生步入八年级后,从第一天报到时感觉办公桌前的“人墙”高了许多开始,变化便接踵而至。那些原来对你毕恭毕敬的学生,会用拍你肩膀的方式跟你打招呼。原来对大人的话唯唯诺诺的“毛孩子”,学会了辩解、顶撞。原来看上去老实、听话的孩子也学会上网、电游,喜欢唱一些忧郁的流行歌。更让人焦虑的是一部分原来成绩较好的学生,有的厌倦了学习上的竞争,一旦受挫就自暴自弃,有的对每次考试如临大敌、紧张兮兮,一旦成绩落后就会怨天尤人,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像一片有魔力的沼泽,让学生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一切都不难解释。因为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不平衡,处于自我半成熟与成熟的转变时期(我把这个时候称作“转型期”),既有心理上的或人感又明知自己并未完全成熟;既希望独立自主,又有很强的依赖感;既需要理解、交流,又往往闭锁自我,用沉默表达自己的郁闷;既自以为是,又常常感到自己的不足而产生自卑感;既踌躇满志,又忍不住去犯一些小错误,等等。这些心理上的矛盾,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对整个教育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一、“转型期”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中学生的身体虽然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极不成熟。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很不稳定的时期。
  1、生理发育是重要原因。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剧变化,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意识渐渐成熟,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快速变化感到迷惑、害羞、不适应,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但又不知如何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分寸……这时倘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帮助和指导,很容易导致学业荒废,甚至出现越轨行为。
  2、随着身心的发育发展,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喜欢我行我素、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件事,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和认同。但家长、老师却仍只把他们看作孩子,一味地要他们听话和服从。这种心理差距往往会造成学生逆反、暴躁等不良心理。
  3、部分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往往对自己的人生未来及周围事物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判断,甚至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他们经常会被别人的赞扬冲昏头脑,也会因批评、责备而烦躁;会因暂时越超别人而自傲,也会因为一点点挫折而一蹶不振,郁郁寡欢;会因同学间的一点矛盾而大打出手,也会因缺乏交往而独来独往,更加沉默、内向。
  4、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思维独立性的出现,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常报以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书本上的一些知识也会提出质疑;经常把大人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对他们的嘲弄,是不尊重他们自尊心的表现,从而离教师教导的方向越来越远。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学校里教师的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
  1、有的教师观念陈旧,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态度粗暴,缺少耐心引导,更谈不上尊重学生。教学时他们也不能“因材施教”,而是“满堂灌”,大大挫折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厌学、逆反的心理。
  2、有的教师言行不一。他们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又是另外一套,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威信,让学生反感甚至厌恶。
  3、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有的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在评价学生时,往往是舍德取智,光看分数。尤其是面临重要的考试,学校领导会再三强调,任课老师轮番上阵,喋喋不休,让整个校园陷入“以分数论天下”的怪圈。学生如履薄冰,每一根神经都绷到极点,心理承受力也达到极限。而一旦失利,有些学生便可能心理崩溃,进而对学习失去原有的兴趣,甚至产生恐嗅,对自己失去信心。
  (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1、有些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无原则迁就孩子,这种保姆式的教育方式使他们缺乏坚强的毅力,依赖性大增;有些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就如压在孩子心上的“大山”,让孩子承受了过重的心理压力。在一些农村地区,很多家长长年出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导致学生自卑、暴躁、执拗等不良心态的产生。此外,家庭破裂使一些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关爱,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心理。
  2、当今社会上的许多不良风气,对敏感而又好奇的中学生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腐蚀了他们稚嫩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染上了不少恶习,如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等等。
  
  二、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自身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可采用的教育形式有课堂教学、校内活动、校外实践等,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生理卫生课和思想品德课上,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认识自己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校内活动和校外实践中,应渗透理想教育,促进和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心态调节能力。
  (二)培养师生情感,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1、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教师要在学生身上倾注爱心、耐心和恒心,尤其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应保持良好心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策略,巧妙化解师生矛盾,并充分利用“期待”、“暗示”的教育作用,增进师生情感,赢得学生信任,唤醒学生的潜力。对于个别学生,还需要做大量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以疏导学生心理压力。
  2、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和学风,并利用公正、民主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在学习之余,还可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提升品德,逐渐克服不良心态。
  (三)紧密联系学生家长,增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课堂,当学生出现不良心态时,最先感觉到的往往是家长。所以,班主任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并保持相同的教育方向,以达到双管齐下的教育效果。
  总之,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一方面试图摆脱平时的幼稚,向成人转变,向往像大人那样地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又不成熟,不具备成人心理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和能力。这两方面的矛盾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不良行为。但只要教育工作者能科学分析,正确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各方面的素质,走出成长过程中的“沼泽地”。
  
  (作者单位:玉林市玉州区第九中学。广西玉林,5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