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课堂教学中的“十度”

作者:王厚龙




  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规范教学秩序的大背景下,一不允许节假日上课,二不允许增加课时,要提高教学质量,只能走内涵式的教改之路。鉴于这种情况,坚持课堂教学的“十度”尤为重要。下面对此略作分析。
  一日长度。所谓长度,是指有效的教学时间。普通中学课时长度一般为45分钟。这45分钟如何运用,却大有讲究,有的教师缺乏严格的科学态度,授课离题,插科打诨,节外生枝,无形中白白浪费了不少时间,缩短了教学长度。而有的教师通过严密的预设,上课直奔主题,精讲精练,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较多的教学任务,等于增加了教学长度,这一缩一增,日积月累,效果迥然不同。
  二日高度。所谓高度,是指导教师授课时所把握的时代切入点和知识背景,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所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开放型的教师在上课前已把握了教材的时代性、开放性、前瞻性,授课一开始,就把教材融入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中,实行开放式教学,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中讲清道理,从新知识新信息的传递中深化教材,提炼方法。教师站在这样的高度去教学,无疑把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落到了实处。相反,如果教师思想封闭,不了解新知识、新信息,置身于时代潮流之外,即使能把道理讲明白,学生也难于融入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成为面壁而立的局外人。
  三日密度。所谓密度,是指教师传授内容的有效性及学生的参与面,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课堂容量的大小。同样一节课,素质高、有经验的教师能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抓住每个知识点的关键和学生思维中的误区,巧设疑问,启发思维。待学生七言八语地议论之后,适时点拨,深化思维;接着进行练习强化,变知识为能力。这样,要言不烦,有讲有练,可谓“务实高效”。而有的教师,备课不精,对教材一知半解,授课时,往往离开中心,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着边际;学生则成了云山雾罩中的看客,收效甚微。还有的课,表面上看,似乎密度大,教师很卖力。凡教材上有的逐一讲解,但并未抓住教材的关键。该讲的问题未讲清,不需要讲的则絮絮叨叨,无师生互动,无反思回馈,实效差,无效劳动多。
  四日深度。所谓深度,是指教师授课的深刻程度。掌握了认识论真谛的教师。总是善于从具体的感性事物入手,从中升华出理性认识,然后以理性认识为指导,解决现实问题。犹如庖丁解牛,从牛的外部特征人手,逐步掌握了牛的内部结构,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思维抽象的飞跃,掌握了“目无全牛”的规律,然后以这种规律为指导,就能纯熟地解剖各种“牛”。而有的教师未从根本上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浮在表面上作文章,兜圈子,自己昏昏,学生岂能昭昭,自己苦口婆心,学生如坠云里雾里,真是你不讲人家还清楚,你越讲人家越糊涂了。
  五日广度。所谓广度,主要指由教师本人授课时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要给学生一杯水,则要求教师有一桶水。在新课改条件下,教师的“一桶水”则成了常倒常新的“长流水”。“一桶水”也好,“长流水”也罢,起码教师的知识要比学生的深广才有资格执教。如果教师不具备广博的知识,怎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授课时才能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给学生带来无限遐想,激起学生探索知识奥妙的兴趣。相反,如果教师知识面狭窄,讲课就事论事,不能从纵向上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能从横向上扩展、丰富知识,学生的知识必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六日梯度。所谓梯度,是指教师授课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层次,犹如登山,拾级而上,步步登高。有经验的教师,阐释教材基础知识时,总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层次分明;练习回馈时,则是由简到繁,由分析到综合,一步一步地深化扩展;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时,总是选择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使学生从材料中悟出观点,从分析中升华出方法,最后凝聚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初登讲台的教师,或未掌握梯度法的教师。授课往往找不准切入点,不分轻重缓急,练习则盲目、随意,从现在资料中移植几个题做做了事;在综合探究中,往往生搬教材资料,缺乏个人特色,学生更难于从综合探究中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素质更难于内化。
  七日角度。所谓角度,是指教师思维的多端性,或称立体思维。有经验的教师对同一个知识点总是多层面阐释,多样性解答,多途径练习,多答案选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定势自然会破除,新思维、新观念就会不断涌现。思维单一的教师往往教学活动程式化,教学方法模式化,用教条化的知识充塞学生的头脑,长此以往,致使学生头脑僵化,因循守旧,画地为牢,不敢越雷池一步了。如此谨小慎微的“文弱书生”,将来怎样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八日宽度。所谓宽度,是指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程度。我们实施的是素质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不少教师迫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对升学有望的学生偏爱有加,对升学无望的学生则不闻不问。“差生”普遍被冷落。随着实施素质教育力度的加大,教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花大气力关注“差生”。从理念上破除“天才论”,激发“差生”的内驱力,对他们倾注慈母爱,巧借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上进心,引导其体会成就感。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差生”肯定会抬起头来走路。
  九日亮度。所谓亮度,是指每个教师的特长,也就是闪光点。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致于没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选择的领域达到一个高度,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比如有的教师善讲,讲起课来,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有的教师则善思,能从无疑处生疑,能从平庸中看出神奇,惯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有的教师则善练,题目的设计独到别致,暗藏玄机,解题思路简洁明快,一语破的;有的教师则善于动手,几张纸片,三折两叠,就成了形态各异的教具。每位教师应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十日适度。所谓适度,也就是教师要从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实际出发,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法。切莫东施效颦,生搬硬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妙在用法。新课改顺应时代潮流,要求体现开放性原则,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释疑,先学后教,内化素质。学生围绕什么动?怎样动?既要预设,也要生成。对新课改精神吃得透,且富有经验的教师经过课前调查,预设准备。抓住教材的关键。投石激浪,几个巧妙设问,学生就动了起来。看准火候,三言两语的点拨,就引起了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交锋。当学生争得面红耳赤、难分难解的时候,抓住争论的焦点,合作释疑,对不同的观点作辩证分析,孰对孰错。泾渭分明。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或未掌握新课改真谛的教师,也想照此办理,其结果不是学生动不起来,就是动而无序。正确的做法,首先应掌握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操作方法,做到教法上的更新。其次,深钻细研新教材的内容以及所体现的时代性、开放性、前瞻性的特点,熟悉教材知识的呈现方法。将新教法与教材知识的呈现方法有机统一起来。其三,或问卷调查。或开座谈会,找准学生学习新教材中存在的知识误区和思维误区。其四,以新方法之“矢”射学生的知识误区和思维误区之“的”,借鉴有经验教师的教法,在实践中走出自己的新路。如果只会照抄照搬别人的方法,犹如“邯郸学步”。别人的优点未学到。连自己的看家本领也忘了,只好像那位燕国人那样,爬行回家了。
  
  (作者单位:宁阳一中,山东宁阳。27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