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酿造细节
作者:成永忠
1、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
成功的导语在上课伊始就能迅速捕获学生的心,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饶有兴致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让语文课堂成为巨大的情感磁场,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而导语正具有酝酿情绪、带人入境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
我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饱含激情的诗歌时,采用了以诗导诗的方式。我先在学生们的凝视中声情并茂地背诵了一首小诗:“在外国人的心目中,你是茶叶,你是瓷器,你是泰山,你是长城,你是北京的太和殿,你是西安的兵马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你是盘古,你是女娲,你是大禹,你是皇帝,你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你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当我吟诵完毕。问学生诗中的“你”指谁时,学生们异口同声道:“中国!”随即,我又播放了歌曲《我爱你,中国》,学生倾听的眼神明显变得自豪、深情与激动,爱国情感的调动水到渠成。
又如,我曾为《争论的故事》一文设计了这样的课前导入:“同学们,学了《恐龙》这篇课文后,大家都知道恐龙是一种卵生动物,那么这世上究竟是先有恐龙呢。还是先有恐龙蛋呢?”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的注意力与热情,他们不由自主地争论起来,有的认为先有恐龙,并用细胞原理来证明‘,有的则力争先有恐龙蛋,因为恐龙是由蛋孵出来的。两方针锋相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此时,我话题一转:“同学们为了先有恐龙还是先有恐龙蛋的问题争论不休,巧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也是《争论的故事》。”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增强。
可见,一首诗,一首歌,一个话题,或一幅画,一个谜语,一个小故事,只要运用得当,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都可以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浓郁的乐学基调。
2、大珠小珠落玉盘——朗读
所有的精读课文都有“朗读课文”的要求。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富于语文味的课堂,即以文为依托,以读为媒介,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深沉处还它个深沉,欢悦处还它个欢悦,似滔滔江河,如涓涓泉水,像幽幽琴声,若融融春光,把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艺术语言。读中要含情,读中要融情,读中要诱情,读中自有好语感,读中自有语文味。可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滋生出“朗读疲劳”,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轻描淡写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会导致学生朗读激情缺失。教师应该细腻地处理自己的语言细节,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秦兵马俑》一文中描写武士俑的片段时,先请学生全体起立,继而渲染情境:“假设你们就是一群威武凝重、整装待发的武士,将帮助秦王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然后,我故意很随意地问了声:“你们准备好了吗?”学生也很随意地答准备好了。突然,我提高声调,神情严肃地重复刚才的问题:“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学生顿有所悟,立即昂首挺胸,大声回答:“准备好了!”看着他们意气风发的样子,我便顺风行船:“好,请大家齐读这一节,读出秦兵傲视群雄的军威!”自然。学生读得很投入。假如没有这些细节安排,学生的朗读有可能平平淡淡,为读而读。
3、银瓶乍破水浆进——提问
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的有效武器,又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和调节课堂气氛的杠杠。而无效、无序、无章或过易、过难、过于随意的提问,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放大提问细节,精心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嫦娥奔月》是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内容比较浅显,倘若教学时按情节发展逐段讲解提问,肯定不能挑起学生的交流热情。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通过文中的词句来感悟后羿、嫦娥、逢蒙的性格特点吗?”这一问,如水中投石,顿起波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读悟探究,纷纷把概括所得板书到黑板上。一堂课,黑板上的内容精彩纷呈:在学生眼中,后羿力大无比、箭术高超、为民着想、热爱妻子……嫦娥美丽善良、机智勇敢、舍己为人、临危不惧、善于应变、一心为民……逢蒙呢,奸诈贪婪、背叛师门、自私自利、心狠手辣、阴险狡猾、背信弃义、利欲熏心……学生在阅读、思考、概括中,真正“活起来”,形成一种互动开放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重视提问细节的功劳。
4、此时无声胜有声——板书
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独具吸引力,教师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激励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包括板书。好的板书往往是教师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能生动体现教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显示教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对整堂课的学习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无论我们的教学手段多么先进。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多么精美,都不能代替板书设计。课堂上,经常能见到教师惜墨如金或肆意挥洒的现象,但新课程下的黑板应该是等待师生共同挥洒的“天空”。如果板书只是教师的专用领域,是难以引起学生共鸣的,若教师大胆而又有创意地留一点空间给学生,则会缔造精彩的瞬间。
一位教师曾借我班执教《生命桥》一课。在听课过程中,我一直心存疑惑,教者为何自始至终没有一字板书,甚至连课题也没有呈现。他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讨论文章,充分感悟出老羚羊为了年轻羚羊逃脱死亡,求得生存,为了种族的延续,不惜献出生命,以悲壮的一跳为年轻羚羊搭就了一座伟大而神圣的“生命桥”。当学生被故事的情节、羚羊的精神、教师的讲述所震撼时,教师让学生们纷纷上黑板一笔一画地写下“生命桥”这三个沉甸甸的字。学生们兴致盎然,却又神情凝重。当黑板上出现密密麻麻的“生命桥”时,所有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又一次受到了生命壮歌的洗礼。此时,我恍然大悟,黑板上无声的文字凝聚着无限的感悟,学生定会因这一刻而牢牢铭记这一课。这难道不是细节成就的魅力吗?
5、一曲终了音绕梁——作业
作业,是教师教学设计中具有延伸作用的一环。好的作业,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然而,很多学生不喜欢做作业,认为作业是份苦差事,甚至因为作业而讨厌语文。要想改变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教师必须开动脑筋,在作业的设计中注入学生感兴趣、乐接受的元素,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
这是我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 《春联》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之时,我笑眯眯地举起一叠小纸条,神秘兮兮地说:“同学们,这次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名叫‘找朋友’。老师精心准备了22副春联,但我把每副春联的上下联都拆开来了,并打乱次序,变成了44个句子,分别写在这44张小纸条上。每位同学都会拿到一张小纸条,你们要根据所掌握的有关春联内容、对仗等方面的知识,把自己纸条上的句子和另外一位同学拿到的句子拼成一副完整恰当的春联。”话音刚落,不少性急的同学便迫不及待地伸手向我要小纸条了。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似乎都没有听到,一个个喜笑颜开,在教室里窜来窜去,吟吟诵诵,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拼的速度与热情都超出我的想像。他们兴奋地表示:“我们喜欢这样的语文作业!”的确,学生喜欢的是富有实践性、趣味性、创造性、合作性的作业。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扬弃,以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从“教学细节”人手,正确把握其价值,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成就课堂精彩,焕发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泰兴市泰兴镇城西小学,江苏泰兴,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