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走出误区,正确认识特色学校

作者:代保民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在西部某市举办的“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20多位校长的精彩发言。感佩之余,我想到:特色学校似乎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作交流发言的校长们从校园建设、师资建设、课堂改革、学制改革、选修课程建设、中高考战略、学校管理改革、对外交流、学科建设等等方面介绍了自己学校的一些很特别的做法,并最终归结为特色学校的功劳。这其实是对特色学校表浅化的解读,是认识上存在较大误区的反映。
  笔者以为,目前亟待廓清的有以下五大认识上的误区。
  “特色学校就是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 把全校学生的足印印在某一个区域的地砖上;在学校某处修一壁中华名人浮雕墙;在学校某一条路的地板砖上刻古诗词;把英语单词写在某一条走廊上……这些富有创意的做法,只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别致的方面,对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让学校的万事万物都能“开口说话”,都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老师”,无疑是颇有实效的。但这肯定不等于特色学校,哪怕一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设计得非常独特,加起来也不能说这所学校就是特色学校。因为特色学校的“特色”,并不是校园外在形式的“特别”。
  “特色学校就是了不起的考试分数” “今年我校中考升省(市)重点高中的比率居全省(市)第一”;“今年我校高考升入清华北大XX人”;“今年我校被香港大学录取了XX人”;“今年我校被美国、日本等国外大学录取了XX人”……校长们以这些耀眼的成绩为实例,大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做的工作,特别是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这是典型的在成绩上粘贴特色——学校发展以追求学生的高分数为根本,然后在这个好分数之上粘贴一些“特色”,以使自己的成绩产生附加值。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特色,可这种粘贴式的特色学校还不在少数。
  “特色学校就是不一般的教师培训” 一位校长在介绍自己学校的特色时,通篇讲的都是教师培训,讲学校如何制定师训方案,如何带领中层干部和老教师培训年轻教师,如何对年轻教师进行磨课,如何帮助外校进行师训……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教育,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是抓准了学校发展的命脉,抓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但这最多只能成为学校的师训特色,不可以偏概全,认为这就是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就是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方法” 近几年,许多学校在改革课堂上下了大功夫,为探求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方式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习效仿的也不在少数。但我们是否就可以认为这些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特色学校的内涵呢?课堂教学特色可以促进特色学校的形成,可以为特色学校增光添彩,但绝对不等于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就是切实到位的学校管理” 一位校长讲到了学校管理的理念、方略和内涵,讲到了学校管理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讲到了自己学校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案例。无疑,学校管理是事关全局的重大工作,科学规范、人文高效的管理是我们作为管理者应该追求的,但这能算是特色学校吗?
  五大误区的存在启示我们,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到底什么是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自然形成的教育教学风格的体现,是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后而外显的整体强势素养,是绝大多数学生对学校的文化感同身受后而在自我言行方面的某些强势自觉,是学生在立足于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强势智慧的强势发展。因此,特色学校至少具有以下五大特点。
  “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全方位物态化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如同血液一般流淌在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学校的管理方略、校园建设、教育教学、后勤服务、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所体现的都是学校办学理念这个“魂”,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师生的言行无一不是这一理念的形象展示。当我们从学校师生的言谈举止、学习劳动、待人接物、情感态度等方面,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已被内化、增值,并且已成为师生多方面自觉的时候,这所学校离特色学校就为期不远了。
  “特色”是学生个性的突出发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职责,是任何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要摆在核心位置的工作。这个共性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有普遍性的,当每一所学校都仅仅追求这个核心价值取向的时候,哪怕每所学校都有自己不寻常的做法,恐怕都不能称其为特色学校。只有当一所学校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颇有建树,学校绝大多数学生的强势智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并且这些强势智能已经转化成为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突出发展,才能称其为特色鲜明。
  “特色”的载体是学生学校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学生这个学校教育的“产品”质量高低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这个“产品”有特色,才可以说学校教育有特色。而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建设、后勤服务建设等都是为这个终端“产品”服务的。搞好这些建设仅是手段,不是目的,仅是途径,不是结果。我们如果把这些建设作为特色学校的建设目标,那是只求表象的热闹之举。我们要拨开云雾,看清天空,要以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发展之特色来分析学校特色,要看学生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能力和思想道德情操及综合人文素养等方面中某些方面的强势凸显程度。切忌抛开学生这个学校教育的“终端产品”来谈学校特色。
  “特色”是群体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特色学校如果从空间上讲,应该是就整个学校的特色而言的,是一所学校的学生显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有利于学生更“优”更“特”发展的办学特色。因此,它必然是整体凸显的,是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在自己的言行中所外显的某些方面的强势自觉,是绝大多数学生认同、内化并外释为超出一般的健康向上的思想行为。那些仅有极少数学生发展良好的学校,肯定不是特色学校。那些为创学校品牌而培养少数人才的学校,也一定不是特色学校。换言之,特色学校不是因为少部分特别发展而“特”,而是全校学生因自己的知识、能力、个性、意志、品质都得到卓越发展而“特”;不是因极少数人才高分数而“特”,而是所有学生“各取所需”的进步而“特”。学生的整体优势不明显,就不能算是特色学校。
  “特色”有一个自然积淀的过程特色似陈年老酒,如果这酒能香飘千里,名扬四海,它必定经历了多年的窖藏。特色学校也有一个窖藏酝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溶释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促使师生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认知结构,内化并顺应学校的特色文化,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努力践行特色文化精神。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经过师生对特色文化的认同、顺应、放大、增值过程后,才有渐成特色的可能。特色学校不是随意可贴的标签,没有一个自然的沉淀过程,没有一个酝酿过程,特色是“特”不起来的。
  特色学校是伴随新课程的发展而日渐普及的一个提法,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航标,是学校教育价值追求取向百花齐放时代到来的征兆,是真正追求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时代来临的曙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特色学校的本质和内涵,摒弃热闹与浮华,追求本真和实在,走出特色学校建设的误区,定位好学校的特色,营造良好的特色文化氛围,多做“窖藏”与“酝酿”的工作。追求特色,但不急功近利;打造特色,但不故弄玄虚。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第十四中学,重庆 涪陵,40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