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分层次培养

作者:尹行创




  学习历史课程的根本目的不是只让学生记住几个时间和几个事件,而是使学生获得对历史发展观的思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完成从单纯地掌握历史知识信息向增强历史思维能力转化。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时必须具有的思考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那么在教学具体实践中我们又如何去实施呢?可循序渐进地采用分层次培养的方法进行,具体如下。
  
  一、记忆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而学生往往反映“记不住”。帮助学生少花时间多记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首先,教会学生采用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需掌握的知识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遍,当时记住,过一段时间差不多又忘光了。克服这个弊端可要求学生分解去记:当天记一遍,一周复习一次,一月重复一次,考核前巩固一次,总费时少而记忆的知识多,效果非常好。
  其次,教会学生采用趣味记忆法。如清朝12个皇帝在位,时间跨古代近代两段,学生往往弄不清顺序。教学中先要学生记住“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韵上口,学生读一两遍就记住了,然后再展开逐一说明。
  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先把大量内容归纳为纲要,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详细内容。如康有为的活动归纳为“上书、变法、保皇、复古、复辟”5个词,反映出康有为行为思想历史演变过程。记忆纲要易于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第四,记忆示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复杂的历史问题用示意图表示,学生易于掌握并记准。例如,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后各有两次工作重心转移,涉及知识很多,可用下列示意图,并要求学生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在注意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的同时,更要注意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联系前后知识并防止思维定势。
  首先,要讲清基本概念。如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讲述、评述、分析等概念的内涵。
  其次,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等,教学中必须讲述清楚,再用历史事例剖析说明。然后,遇见相似事件时要学生用学过的理论加以论证,以达到运用巩固的目的。
  第三,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促进历史课学习,也促进其他课的学习。政治中的某些理论(如民族形成的四个要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等都与历史息息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本专业知识也增强了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掌握。
  第四,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中国古代史中介绍战国时中原地区可购到东南西北各方出产的产品,这就要引导学生不能孤立死记,而要前联(春秋战国经济发展、交流增多)后联(为秦统一奠定经济市场初步形成)。
  
  三、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这方面主要从历史的分析、阶级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个方面人手去提高学生。
  首先,教会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如用现在学生均已知的对数和三角函数与祖冲之算出圆周率比较,以为祖冲之不伟大当然是错误的。这就需要在平日加强这方面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在所学的知识里以大量的事例去证明。
  其次,教会学生阶级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例如,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就应否定,而主持开凿大运河、派人去西域和台湾又应肯定等。
  第三,引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蒋介石的反人民行为与之在抗战中的行为分析;斯大林的历史评价等,都各有时代背景,都应具体分析。要培养学生在阅读这些历史材料时学会对其中特定的或特殊的历史信息进行取舍。
  
  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历史思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总的来说应注意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注意将学生置于新角色、新思路、新环境、新问题之中,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创造力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发挥。
  1.原型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由浅入深地认识,启发他们向着独创思维的方向去发展。譬如在讲授长征问题时,为加深同学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红军为什么受到重挫?”在学生的思维调动后,接着问遵义会议的意义,“为什么说是我党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纠纷的开始?”使问题有了一定的高度和难度,这就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并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之后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以使学生读中有恩,思中有得,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逆向求索 这是一种从反面分析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向,从新角度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反面考虑问题,大胆质疑,如“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就不会爆发吗?”“如果西安事变不和平解决会怎样?”
  3.纵横比较 比较法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之一。运用比较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事物全面、深入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设计一些比较问题,使他们可以从更广的角度,更多的地方联系、分析问题。例如纵向比较中秦隋两朝的比较、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苏俄两次经济政策的比较;横向比较中近代中日变法的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德意统一的过程比较都是很好的题目。当然要注意比较时对象要典型,选择的问题要有较大的的可比性,以有利于认识的再提高。
  其它增强创造性思维的方式还有:角色转换,即根据情况让学生反串教师的角色,更多地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品尝到自我创造的价值;标新立异,即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变通、创新,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根据历史提供的信息,从新的角度和高度提出新问题,“立异”后又能用新的方法和理解去探索。当然教师要掌控一定的度,不要让学生一味追求奇思维,怪思维,这样反而失去了本意。
  除了上述方面外,历史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国内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以提高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理论解释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诸如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的阶段和方向、统一台湾问题、巴尔干冲突问题、冷战结束后的多极发展状况、各热点地区的民族问题、科技文化大发展等都应纳入教与学的视野之中,并尝试去解答它。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