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校园文化莫成“瓢”

作者:贾宪章




  时下,“文化”已经成为校园里使用最频繁的字眼,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自己的管理重心从经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逐步向文化建设转变。可越来越多的学校陷入了“模仿的怪圈”,看着别人的“好文化”就照葫芦画瓢,从而使“画瓢文化”沦为学校不能承受之“秀”。
  一是“瓢彩”易描芳香难觅。许多学校热衷“档次”,颇费周折建成的高规格图书室、阅览室里,阅读的师生几乎没有,甚至让其中的桌椅布满了灰尘;许多学校倾心“生态”,优雅的楼宇、别致的荷池、通透的假山,但流连其问的除了蜻蜒和蝴蝶,就是外来的参观者,唯独难觅学生自由嬉戏的身影;许多学校醉心“精致”,建花坛雕塑、给建筑物取名,搞制度上墙、搞各项活动,可很多师生竟然说不出其中的含义……如此“生搬硬套之瓢”也硬生生把学校丰富的物质条件与师生们内在需求隔离开,让“借鉴葫芦”的天然芳香荡然无存,也让“土著水瓢”的朴素价值无法寻觅。
  二是“瓢舞”易仿神采难寻。许多学校脱离自身实际,一味盯着“名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舞步”,要么不断更新墙上和纸上的办学理念和规章制度,往往昨天还在做的,今天就不做了;要么“某某模式”一出现就忙着模仿,“某某理论”一提出就推倒原有的从头开始效法;要么热衷“跨越式发展”,广大教师毫不知情,学校领导几乎一夜之间就推出了“学校文化”,标志改了新形象、校歌换了新旋律、校徽变了新的寓意……学生们毫无准备,班主任短短一个星期就展现出“班级文化”,班旗、班歌、班徽、班级公约、教室陈设全都让人耳目一新……轻松演绎“瓢舞秀”的同时也让“邯郸学步”的幽默剧一再上演。
  三是“名瓢”易追风韵难显。有的校园里遍布着似曾相识的“名人塑像”、“名人名言”、“校训校风”……让人无法分辨正版还是盗版;有的学校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等不断,专家报告、专题讲座、主题研讨等不停,让师生们搞不懂哪些活动才是“中心环节”;有的为了所谓的“文化品位”,摘下墙壁上师生的书画作品,统一换上名家书画、工艺商品……如此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追星”的校园屡见不鲜,不是“全盘复制”,就是“整体照搬”,“心甘情愿”成为其他校园文化又一件复制品的同时,其结果当然得不偿失,因为没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无异于没有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为了“瓢”,更不可照着别人的葫芦画自己的瓢。愿校园文化尽早走出“照葫芦画瓢”的误区,让“平凡草儿”与“奇异花朵”各显娇艳,让“普通麦稻”和“珍稀硕果”各展风采。
  
  (作者单位: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山东 枣庄,27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