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试谈小学数学教学“质疑”的作用与效能
作者:莫 椋
一、课前“质疑”的作用
课前质疑大都在预习中进行。首先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在不理解的问题旁边写上质疑的内容,或者在有关的内容旁边打个“?”号。在课前学生能这样做就说明学生已对新知识的问题已有初步的了解。当学生提的问题有思考价值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此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作为教师教懂学生质疑的方法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其次,让学生有“疑”可质。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例如,教师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引导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
二、课中“质疑”的关键与教学实施方案
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关键之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如下几点做法:
(一)利用课题内容质疑
当学生读了课题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①读了课题内容后,你想知道什么?②你在课前对这课题内容你是怎么想的?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你还想知道什么?等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根据课前的质疑说说自己的预习情况,对“分数的意义”这个内容,你想知道什么?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对这课题内容,还有什么不知道?你还想知道什么?又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师:你看了这道算式,你打算怎样计算?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
(二)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
因为数学的概念和逻辑性都比较强。所以在这一点上,基础差的学生是不可能提出什么问题,那么,教师就得从关键词去引领学生。抓住数学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质疑、思考,能更深入地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就从单位“1”的基本概念入手,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又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生问:“直线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师(若有所思):“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说说?”老9币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教学效果就会更佳。
(三)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元素,它们的完美统一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最佳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生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真切地体验情感。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把握学生心理,关爱、尊重、欣赏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创造和谐的数学课堂。
1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努力创造主动活泼的乐于学、善于思的气氛,使学生树立起积极主动的乐于学的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引入知识时,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先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进行一个师生比赛,你们随便给老师出一个数,老师马上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纷纷给老师出数,老师马上回答都答对了。同学们惊奇老师口算这么快,准有窍门。这时就是揭示新课的最佳时机。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在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之间,制造了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势态揭示新课,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一种高涨的情绪中,使他们在兴奋、热情的状态下投入到对知识的探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不是单纯的给予,更重要的应当是引导学生去获取。在教学中应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忽视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的做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概念、结论、法则和定律,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些概念、结论、法则和定律是怎样形成的,让他们动手参加、动脑思考,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结构和新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逻辑性和灵活性。
3 变“愿学”为“善学”
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会教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应用题时,“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同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四)发挥主导作用,为质疑做好铺垫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应做好如下三点控制:
1 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和新课结束后,都要激起和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在兴趣高潮中质疑。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才能有所发现。其次,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要防止学生的“问”一无所得,或未能“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2 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差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教师要相信差生,尊重差生。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情通”,才有“理达”。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平等的人际关系,课堂是在协调互助中才求得共同发展。
3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
三、课后质疑的效能
课后质疑可加强理解,开拓阅读的广度、深度,让学生不仅知其一,更能反其三,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培养创新意识。例如,百分数应用题,学习完之后,可引导学生质疑:你对“百分数应用题”这内容还想提出什么问题吗?你是否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再此扬起他们个性再创造的风帆。
总之,质疑是引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导航船,是学生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