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班级弱势群体消极人格特征的归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作者:孙一萍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关注班级弱势群体是实现教育公平、实施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本文试图通过对学校班级中弱势学生群体消极人格特征形成原因的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教育策略和建议,以期改善他们在班级中的不利地位,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减少他们进入社会后成为新增社会弱势群体的可能性。
一、班级弱势群体消极人格特征及归因分析
根据莫雷诺社会测量法编制的调查表结合访谈法筛选出班级中的弱势人群,然后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被试进行施测。测试结果表明,被试群体在乐群性(A)、稳定性(c)、敏感性(I)、怀疑性(L)、忧虑性(O)、紧张性(Q4)六种人格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即表明弱势学生群体表现出合作意识差,对人敌意,较为敏感,情绪波动较大,悲观自卑,焦虑急躁,情感脆弱等消极的人格特点。
人格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班级弱势群体消极人格特征及其弱势地位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主要缘于不良环境的影响,是家庭和学校长期教育不当的结果。
1 学校教育的影响
(1)教师负性的态度和评价是班级弱势群体消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其教育的权威地位使学生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看作是自身价值的标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也自然为社会价值判断羁绊,把学习成绩当作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在班级中,教师总是根据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成绩好、品德好的学生很明显是教师的宠儿,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班级的“核心”和“主流”。而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则总在教师的视线之外,教师对他们漠不关心,忽视他们的存在,甚至认为他们拖了班级的后腿,对他们总是给予冷面孔和负性评价。
(2)班级不良的人际氛围是形成弱势学生群体消极人格的外在环境
在班级生活中,学生间的接触十分频繁和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健康。但是,由于繁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升学竞争,同学之间的关系被扭曲了,同学间的友情被学习的竞争淡化了,同学之间彼此猜忌、孤立,情感交流被人为阻滞。成人社会功利性的社会评价标准使学生们的评价也格外“势利”,班级中缺乏和谐宽松、宽容理解、友爱互助的氛围。在这样的人际环境下,弱势学生常常被集体边缘化,他们得到的往往是同学的歧视、嘲笑、忽视、拒绝、排斥、冷遇,而成为另类人群,游离在集体的边缘。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格发展和社会化的关键期,他们主要通过同辈集体的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对来自同学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非常渴望得到集体接纳和尊重。班级本应是每个成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弱势学生在班级中总处于最底层,扮演“灰色人群”的角色,得不到集体的接纳,得不到同学的友爱和尊重,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必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人格发展必然会受阻碍。
2 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摇篮,是影响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因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是造成中学生弱势群体消极人格特征的主要因素,而其消极的人格特征,使他们在学校班级中,较难融入集体、与同学和谐相处,从而构成了其消极人格特征与其班级弱势地位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的联系。
问题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消极人格。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主要有单亲家庭、亲子关系不睦家庭和某些独生子女家庭。在不完整家庭(或再婚家庭)中,孩子心理压抑、孤寂。甚至有的父母离婚后,或把孩子当成“皮球”踢来踢去,或把孩子当成“筹码”讨价还价,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的消极人格、心理疾患。青少年时期往往为“亲子关系危机时期”,有许多父母缺乏相应的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家庭教养方式简单,两代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还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或事业,无暇顾及孩子,孩子的情感得不到依靠,亲子关系淡漠。这将造成孩子的焦虑、自卑、反抗、退缩,怯于交往等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 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阶段,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较差,往往出现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倾向,评价自我,依赖他人评价;自我体验呈现两极性、波动性、敏感性,稳定性较差,容易产生自卑等消极的情绪;自我监控能力较差,不能有效地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由于自我意识不完善,他们对自己身心的整合能力和调控能力有限,这是弱势学生群体消极人格产生的内在因素。
二、修缮班级弱势群体消极人格特征的教育建议
1 实现教育公平,创造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
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的理想,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切实贯穿教育公平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情感的天平向那些更需要理解、关心和温暖的班级弱势者倾斜,对他们多一点信任、鼓励和关注,多一些平和的言语、真挚的微笑,对他们的错误也可以延时评价。在班级中创设互助平等、和谐友爱、宽松宽容的集体氛围,激发班级弱势者的自尊和自信。
2 更新教育观念,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加德纳的多元智慧理论提出学生有多方面的智慧,教师应转变以分数衡量学生的标准,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重新认识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并带着期待和赞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不仅能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同时还能使班级的文化多元化,呈现班级全面生动发展。
3 提供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使弱势者成为班级的主人
在班级管理中,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和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感受到老师的公平和关怀,体会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和使命感。
4 运用激励式评价,给弱势群体以勇气和自信
教育者应对弱势群体学生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变甄别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对于弱势群体,一点小进步或许是他们巨大努力的结果,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怀和鼓舞,教师激励式评价对于弱势群体而言或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5 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促进弱势群体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家庭在教育的协调配合。针对弱势学生的不同情况共同商讨制定教育策略。教师可帮助家长树立对孩子的信心,减少责骂,重视孩子的思想感情需求,教给家长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也可协助教师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给教师的教育言行提出合理的建议等。
6 培养弱势群体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积极悦纳自己、完善自己
追求优越是人的天性,改变弱势群体最根本的途径是实现每个弱势者的自助、自强,即要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教育者应引导弱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悦纳自己、战胜自己、改变自己。让学生通过自我比较,定期对自己做出阶段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去发现并改善自己的不足,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
总之,教育者应以全新的教育观去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寻求更多、有效的解决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教育公平,消除班级中“弱势群体”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