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班主任工作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作者:刘 绮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班主任在中学生社会观、生活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责。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但是指没有身体缺陷的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
  
  1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是人的身心发展最为迅速而且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人生人格或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接受的教育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甚至直接关系到人的良好品质的形成。虽然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知识经验也不足,但却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也恰恰最容易被误导。今天学校教育面临的是比以往复杂得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如果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甚至形成不良品质。
  
  2 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是培养未来复合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素质教育体系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是重要的基础部分,并且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在这一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能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不至于发生偏移。
  
  3 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产生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与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尤为突出。现代中学生心理成熟过早、过快,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意识,防微杜渐,尽早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调控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引导他们从更广泛的层面了解社会,认清未来的责任和压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班主任的必然职责
  
  1 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
  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要能正确评价自己和生长环境,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使自己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形成健康人格。如果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必会使中学的德育教育成为无源之水。因此,以培养中学生的健康人格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为目标,将成为未来中学生德育培养的基本要求。
  
  2 加强学习管理、培养正确学习理念的基础
  学习管理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复杂性影响越来越突出,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只有那些拥有健康心理特质的学生,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和成长现。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促进学生搞好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树立正确学习理念的重要基础。
  
  3 加强班级日常管理的需要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了解师生双方的内心世界,使师生相互理解认同,真正成为良师益友,减少外界对学生心灵的腐蚀与伤害。这种良好的心理教育模式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使学生有一种班级归属感,将班级工作上升为自觉的自我意识行为,能与不利于班集体发展的各种行为抗衡,成为班级的主人、教师的助手,为实现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1 积极发挥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班主任在学生的人生成长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着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无法替代的优势。首先是班主任接触学生时间长,对学生了解较全面、深入,班主任应根据本班的整体情况和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有选择性的教育。其次,班主任工作灵活,教育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既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既可利用班会等较长的时间,也可利用课间休息等较短的时间。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自己在学生中的权威性,加强对学生心理知识讲授、心理素质培训和情感交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2 塑造班级文化,优化学生心理成长环境
  学校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最重要课堂,一个积极负责的班主任和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中学班主任应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促成班级文化的形成和教学环境的优化。应当充分认识班级文化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教育引导功能,采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结合素质教育全新的育人理念,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增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转移和消除不良心绪,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学生有更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3 积极充当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融合剂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引导和矫正,家庭教育方法得当是事半功倍的关键。现在家长注重创造家庭学习的物质条件,往往忽视营造家庭良好的心理环境,父母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良等各种家庭问题,都会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应多和学生家长沟通,了解不同学生的家庭环境特点和生活状况,征求家长的意见,及时发现家长在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信息对称、双向沟通的交流渠道,充当好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桥梁和纽带。
  
  4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制订适当奋斗目标
  学生能否正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跟父母相比,班主任更容易从正反两方面了解学生,更容易从学生间的横向比较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制定个性化的切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避免目标偏低或偏高而带来的挫折或自傲,使学生体验到奋斗过程的快乐,体验到目标实现时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心,增强自我悦纳程度,促使心理健康发展。班主任应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能力优势,不要在班上提出过高的要求,避免学生产生过大的压力和目标未能实现后而产生的自卑感;也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忽视自身的水平和实力。要注意避免对学生未来的心理和自身成长不负责任的消极行为。
  
  5 重视偶发事件,加强学生心理干预
  在现实生活中,突发事件的出现会打乱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人丧失心理平衡甚至产生极端心理,如亲人突然亡故、车祸、火灾、抢劫、父母离异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突发的不愉快的事件等。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学生原有的能力难以应对,学生心理内在平衡和稳定受到威胁,甚至可能心理崩溃。因此,班主任要认真观察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变化,许多细微的情绪活动的变化,都预示学生周围环境因素的变化。此时,班主任应对学生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积极化解影响学生心理的不利因素,使学生迅速摆脱阴影,将危机消除于萌芽状态,从而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