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黄绍玲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思维的环境
(1)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性,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要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把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学生的潜能。
(2)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须知,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形成创新个性、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应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进行批判性质疑。能够打破常规,勇于实践、验证,寻求新的解决途径,是发展创新意识必备的素质。
(4)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各种总结,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来总结,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2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1)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2)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适度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应当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3 广泛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采用引导、开导、指导和学生自读、自探、自答、自练的教与学的方法,把学习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揉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课始的引导,课终的开导,训练时的指导,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补充,鼓励学生多角度与教师对话,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交流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方式,发挥每个学生特长,让他们学会吸纳,去思辩,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