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作者:梁 越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让学生充分参与为前提,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基本内容,以问题引导为方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达到促进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标。
  
  1 教学情境应着眼于现实生活,跟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教学形式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送生日礼物这一实际创设了几个连贯的情境,其中之一是这样的:“女儿:哎,小婷的生日礼物真难买啊!爸爸:有啥难买的,商店里礼物多着呢!女儿:不是为这。爸爸:那为啥啊?女儿:唉,上个月,她天天下‘流星雨’,这个月迷入了‘韩流’之中。我是不清楚她下个月会爱好什么。爸爸:哦,原来是这样啊!”这些情境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分别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总结出这种心理属于从众心理。教师接着问:如何评价这种心理呢?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寻求正确答案。
  
  2 教学情境应设置带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例如在《兼顾效率与公平》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材料:“现在某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A店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B店要求:会说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现要问:(1)这两个招聘启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3)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示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因此,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 教学情境应保持价值中立,为学生留出更广的思维空间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政治课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是一种提示和启发,至于问题的答案,应该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情境本身已有老师带有倾向性的提示,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是不可取的。例如在《依法纳税》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王某和家人到某饭店吃饭,结账的时候,王某的爸爸问售货员能否优惠一点,售货员回答说,不要发票就可以优惠。所以王某的爸爸就没有要发票。”然后请学生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由于从情境本身看不出明确答案,因此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再让他们经过学习、讨论以后来回答,问题的答案就不难得出。
  
  4 创设教学情境应让学生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相通过程。教学中的“师”与“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如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去看了一些关于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纺织业所遇到的问题的材料,然后让他们把看了材料后的一些想法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经过汇总,在新授知识前展示了以下问题情境:
  (1)有人说:有钱能有粮,无粮也不慌,而且,我国主要粮油产品的市场价格均高于世界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入世后,我们就能买到便宜的农产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其他各业,而到国外去购买粮食。这种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2)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会面临哪些挑战?又会带来哪些机遇?
  (3)材料上说人世后我国好多农产品、彩电等遭到国外的反倾销,什么是倾销和反倾销?为什么入世后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诉讼比以前多?
  让学生在主要是由自己参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求、感悟新知,在这样一种情境创设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可以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
  
  5 教学情境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性
  
  教学情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如: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境、演示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生活实例列举等等,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创设情境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不论采取哪种形式,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给学生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都应该采用,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