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适应课改形势 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

作者:林炳珍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改进。
  
  1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的积极交流,才能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的目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成功交流,就必须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包括了解学生对准备教学的内容的已有认识;相关知识的储备与拓展;相关案例和素材的搜集;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等。学生准备包括:课堂上向老师提出的问题;搜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案例和素材;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例等。实践证明,师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就能比较有效进行。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学习内容加强学法指导,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上。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加其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努力做到目标设定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提出、方法让学生归纳、内容让学生小结、效果让学生评价,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全方位参与中自主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达到会学、善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违法的含义、类别”时,我先让学生讨论思考课本上的三个情景,然后指导学生把反映在三个情景中的知识内容填写在以下表格。
  
  填完表格后,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概括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含义,学生懂得了按不同的标准去划分违法行为的类别,通过自己学习探究和老师的引导点拨,理解知识,形成概念,生成结论。
  
  3 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变得迟钝,难以产生积极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常根据课文内容变换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框题时,为了讲好“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危害”这个主题,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表演小品《地球就诊记》(课前已组织学生排练),小品的表演,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有的同学感到心情很沉重,对伤害地球先生的罪魁祸首深恶痛绝;有的同学感到地球先生非常可怜,值得同情。此时,我提出两个问题:“从地球的病症可以看出人类面临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破坏地球先生的健康体魄会给我们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后果?”同学们兴致很高,纷纷到课本中寻找答案并积极举手发言。在讲到环境污染的后果时,我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又呈现一幅报纸上刊登的由于水污染而造成一大池塘的鱼死亡后漂浮在水面上的画面,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睁大眼睛看。通过这幅形象的画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深深体会了环境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
  
  4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促使学生知、情、信、意、行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情感、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加强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切实可行的题目让学生课外完成。如上完《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权》时可布置开展“学会尊重他人”活动,用多种方式列举出同学之间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共同提出改正建议;又如上完《隐私受保护》时,可就隐私问题,让学生与父母进行一次交流,双方共同探讨:什么方式才是双方了解和沟通的正确方式?在家庭中如何保护隐私?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外化为自觉行动,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社会道德责任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无论是课前的准备还是课后的活动,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使他们不仅能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而且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主动地理解知识,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探求新知的钻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