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有钱人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作者:戚瑞丰




  一、引言
  
  当前,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有着大量外出打工者的农村落后地区,但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另一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在外经商或者工作,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委托亲戚朋友或者送全托学校照顾,平时长期缺少亲子交流。
  宁波作为长江三角经济圈的南翼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比较发达,加之有经商传统,外出经商的人特别多,因此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但普遍亲子交流缺乏的另类留守儿童。研究者着眼于这些“有钱人家”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初步把握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与主要教育问题,并希望通过该研究,引起社会对此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
  
  二、研究的实施
  
  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而宁波历来就有经商的传统,作为本研究调查取样的慈溪市、鄞州区和象山县均有大量的外出经商或务工人员。如象山的建筑业不仅在国内,在海外特别是中东、东南亚也有大量的从业人员。慈溪的小家电也是远销海内外,有大量驻外的销售人员。随着这些地区一些大型企业的发展,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类似于日本六七十年代的单身赴任者。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测验、问卷调查和对教师的访谈来实现。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研究的效度,研究者专门编制了访谈提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通过对在校学生(侧重于全托学校)的问卷调查,结合对教师和部分家长的访谈,基本把握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监护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心理测量(主要使用由Asher等入编制《儿童孤独问卷》)(中文版)和由LaGreca等入编制《儿童社交焦虑问卷》(中文版)。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和性格发展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通过访谈和个案研究,结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业发展和行为习惯培养等方面所存在的主要教育问题。
  
  三、“有钱人家”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研究者在宁波鄞州区、慈溪市和象山县分别选择一所民办学校和公立小学为研究样本。三所民办学校办学性质类似,校区都很大,硬件条件都很好,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段。这三所学校收费较高,是当地的“贵族学校”。小学段均采用全托制,大班(30人/班以上)学费收费在15000~20000元/年之间,小班则收费更高,学费加上住宿费餐费等各项费用学校总收费在30000元左右。而公立学校则免收学杂费等,学校也不提供住宿,只收取中午的餐费和书本费。
  鉴于这些民办学校的收费水平,研究者把三所学校中的留守儿童定位为“有钱人家”的留守儿童,而对于公立学校的留守儿童,则由班主任老师来认定其是否为“有钱人家”的留守儿童,一般要求其家庭有大面积住房和汽车,其外出工作的父亲或母亲有一定的管理职位或是经营者,收入高。另外少量的不属于此类的留守儿童则不纳入本次研究。
  从研究样本来看,民办学校的“有钱人家”的留守儿童比例要明显高于公立小学,民办学校中基本上每个班都有留守儿童,其中比例最高的班级为38.3%,平均比例为17.8%,公立学校的平均比例为5.2%。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如下:
  
  从上表可以发现,与以往研究关注的外出农民工的留守子女相比较,这些“有钱人家”的留守儿童均有监护对象,而委托教师监护的比例最高。(注:委托教师监护是浙江温州、宁波等地较为常见的一种监护类型,即家长付给教师监护费和孩子的生活费等,由教师负责孩子的学习生活等。这些教师都有良好的口碑。一些教师监护儿童的数量可以多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
  
  四、“有钱人家”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与主要教育问题
  
  (一)生活方面——铺张的消费习惯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都有确定的监护对象,且多数儿童在全托学校学习,因此不存在人身安全等问题。
  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情况都比较好,且多数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在对待孩子的物质消费方面,大部分父母有补偿心理,因此多数留守儿童有大手大脚花钱的消费习惯。另外,由于这部分儿童内心所具有的孤独感和自卑心理,往往会通过消费行为来进行补偿,大部分教师认同这一观点。在访谈中,研究者了解到小学高段以上儿童的消费金额达到让人惊愕的程度,一年可以消费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如有个儿童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就花了五六万的压岁钱,主要用于与网友的交往游玩,包括给网友买手机等贵重物品。
  
  (二)学习方面
  从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的学习成绩比较来看,他们之间的学习成绩无显著性差异(Z=0.98,P>0.5)。另外,这两类儿童在学习适应性方面也没有显著性差异(Z=0.59,P>0.5)。
  
  (三)心理发展
  与同年龄段的儿童相比,这些留守儿童有两个显著特征。
  1.自立但孤独,缺少亲密感
  教师普遍反映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比较自立,但性格上比较孤僻。在用社交焦虑与孤独量表对儿童的相关测验中也印证了教师的判断。在人际关系方面,差异显著(Z=4.29,P<0.1),事后比较表明:父母都在家的儿童人际关系明显地好于单亲(P<0.5)及双亲(P<0.5)都外出打工的儿童。在自信心方面,差异显著(Z=3.88,P<0.1),而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自信高于(P<0.5)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
  2.父母在与不在时的双面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老师反映留守儿童或者长期亲子交流较少的儿童会有双面表现,即在学校里或者老师面前表现得特别调皮,但在父母亲面前又表现得特别乖巧安静。
  有个老师还专门在教师日记里谈到了她所带班级的一个学生。以下是日记片段:
  小艾,对父母和对老师表现的不一致,更加深了我的困惑。在学校里最顽皮的小艾,在父母面前却格外的乖巧。小艾对于父母尤其是父亲的肯定极为看重。每次,父亲来接他时,他都会表现出一天内少有的安静。为了得到父亲的夸奖,小艾不惜向我“献媚”,只为了作业本上一个“A”。他的父亲也向我表示,小艾在家里是个乖巧、文静的男孩。
  小艾的两面性让我困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复杂的表现?
  后来,我了解到,小艾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平时很忙。与小艾的相处时间也不多。于是小艾就有了这样的一种趋势,即引人注意。小艾通过一切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包括他的行为、举止等。对父母以及对老师截然不同的方式,都是小艾潜意识中向往被关爱的一种手段。小艾在家里的乖巧,能更多的引来父母的肯定、关爱;而小艾在校内所表现的“与众不同”,也使他从学生之中凸显出来,成功地吸引老师的“高度关注”。
  小艾在童年期可能与父母的接触并不多,或者是父母由于工作忙而过早地将他交给别人照顾。小艾在幼时亲子之间亲密活动的缺乏,使他长期以来处在一种自卑和自信相交杂的状态。对于父母,他渴望被爱,用一切手段来博得父母的肯定;对于老师,他渴望被关注,故而,他使自己与众不同,让自己成为“小大人”。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
  这次研究重复验证了一个观点,即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完整的家庭结构与温暖的家庭生活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绝不是物质条件可以补偿的。孩子成年后亲密感与安全感的建立,多依赖于早期与双亲合理融洽的相处。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这些“有钱人家”的留守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没什么区别。
  
  建议
  (一)加强对家长的科学家庭教育观的教育,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由于这些家长平时工作比较忙且多在外地,对于子女的教育,他们常常会有“鞭长莫及”的感叹,并喜欢通过金钱来补偿对孩子的关爱缺失。在调查中,也有很多类似日本单身赴任的家庭类型,如孩子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或经常出差,母亲在家里养育孩子。很多这样的家庭喜欢把孩子送到全托学校去,两周左右回家一次,甚至不接回家而直接交由教师监管,母亲往往在家里打打麻将逛逛街,偶尔去学校看望一下孩子。作者认为对家长的教育,应强调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与孩子良好沟通的重要性,让家长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尽量争取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2)建立与孩子有效的沟通渠道。
  (3)合理引导孩子的消费。父母要克制以金钱补偿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合理消费的习惯。父母要树立严格要求与情感关爱相配合的基本教育态度。
  (二)政府引导学校、社区等参与教育
  因为情况特殊,部分孩子近几年受到的关注不多,但他们也有类似于农村留守儿童一样的心理需求。政府的引导重点可以是加强家庭互助及社区援助等方面,如可以定期组织由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活动,内容可以包括游戏、郊游等。另外由于这部分儿童家庭条件较好,可由学校多组织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满足孩子交往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