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浅议外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作者:徐 琰
一、在外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当今衡量一个入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她)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关键在于他(她)探索、研究、创造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成为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在目前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研究性学习有两个实施渠道:一个是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方式贯彻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上,体现于学生的全部学习之中;一个是专门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独立的实施渠道。笔者认为,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才不会给本来已经足够沉重的基础教育和中小学生添加新的负担。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改造我们的教育方式,必将使古老而传统的基础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二、外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
外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结合外语学科的特点,以听、说、读、写为纽带的研究性学习。外语研究性学习在于把教材内容按其原貌活化于课堂内外,围绕教材但不限于教材,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师生共同参与,彼此协商、互相交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外语这个交际工具。外语研究性学习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上好外语研究性学习课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具体条件,有针对性、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共同学习有关文章等,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上课伊始,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从而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收集材料的方法、采取的行动和可能的结果,等等。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
(1)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逐渐学会运用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报纸、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法,有效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学会整理与归纳资料,并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获得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记录在调查中所获得的信息,并利用信息资料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
(3)进行初步交流。学生在分别进行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的资料以及初步的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进行交流,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必须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对同一语境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从其对称、和谐、简捷、协调的形式中找到英语语言变化的规律。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实践操练,对这一语境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初步认识,此时,教师应就学生提出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意见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归纳,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把自己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形成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制作软件,等等。同时,还应该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就有关内容向全班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近年来,我对以上三个环节的具体实施作了进一步探讨。
1.问题情境阶段:教师示范指导、诱导
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引出所要探究的课题。在整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意识地激发兴趣。学生只有对所探究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想学、乐学、善学。
2.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探究,注重思维发展
经过上一个环节,学生会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地、主动地并有极大可能从各种角度去审视、参与教学活动,围绕问题积极思考,于是学生的思维过程自由展示的机会就增多了。教师可根据学生收集资料和思维中的漏洞、偏差,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同时启发其他学生共同探讨,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中,独立地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辨析、归纳,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外语教学中许多情境表达具有相似性,但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根据情境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推,把一个语言点与另一个语言点联系起来,由此及彼,产生启发,触类旁通。这样既避免知识间的混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路。通过教会学生发散、收敛,纵向、横向、顺向、逆向,线型、立体和网络等思维方法来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创造性。
3.表达和交流阶段:“师生共探”,学会反思与感悟
这一环节中,学生对问题已基本明了,但他们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惑。因此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感悟,以便加深对该课题的认识,促进迁移。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协同与共振,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三、外语教学研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外语教学研究性学习更加有效,我们以为:
首先,教师要更新外语观、外语教育观和外语教学观。要用动态的观点认识外语,外语教育不仅是为学外语知识,而且在于根据外语学科的特点去认识自然、社会,最终达到培养人、发展人,从而促进整个人类发展的目的。为了改进全体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练习的水平,尤其在课堂提问的技巧和师生互动等方面,应多做些研究。
其次,学生需要有充足的外语知识储备。外语学科具有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外语教学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从自然、社会或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与真实的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细心去研究将会发现,在外语学科中隐藏着大量与生活有关的且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外语学科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课题。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准备,其中知识基础是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外语学科知识可以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赖以“生长”的基础。一方面外语学科课程能为研究性活动提供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研究性活动的展开,外语知识得到应用,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有利于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促使外语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整体转变,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外语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机会,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它有更为鲜明的探索感悟,实践体验的创新特点。这一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