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感受2008年高考作文
作者:王淦生
再就是启发、鼓励青年学生关注生存环境、关注他人、直面人生的作文题占了一定比例。如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上海卷的《他们》,辽宁卷的《青年人的价值观》,天津卷的《人之常情》等等,都有引导青年人关注身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正视他人存在的价值、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的作用。当然,一些题目略显宽泛或是大而无当,甚至都可以用作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有悖于干字文“开口要小,发掘要深”的要义,但其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实际价值,至少它会引导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再一味地死钻课本,枯坐书斋,而将视角调整到课本、校园和我们封闭的个人小圈子之外,投向我们所处的城市乡村,投向我们自身之外的生命,投向那些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的弱势群体,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这正体现出了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而且通过高考这根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来实施这一目的,会比我们平时的耳提面命、苦口婆心要容易得多。
或许是缘于一种多年形成的惯性,2008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哲理性”标题仍然占有不小的比重。诸如湖南卷的“根据韩愈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总感到与2007年北京卷作文“根据刘长卿《别严士元》中的两句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写一篇评论”的格式雷同),全国Ⅱ卷的作文题《海龟和老鹰》,北京卷关于“杯子装物”的材料作文,福建卷关于“从选择不同口味的饮料看人”的供料作文,海南、宁夏卷的根据“母女养鸟”的材料作文,以及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的命题作文等等,差不多仍然是在与“人生哲理”较着劲。只要是读惯了《读者》《意林》《视野》一类“心灵鸡汤”型的随笔杂志 的学生,面对这类题目大概都是“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这类文章写起来生动读起来轻松,内容飘逸玄妙文笔潇洒空灵,是历代文人士大夫驾轻就熟、时时把玩的东西。只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沉甸甸的时代,实在不知道我们的命题者哪来的这份轻松洒脱!
还有几道有意思的作文题不可不谈。重庆卷的作文题《在自然中生活》与湖北卷的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都是谈“如何生活”与“怎样做人”的,单独看各有道理,但两相联系就有意思了,《在自然中生活》主张人要生活得“本色”、“自然”,而《举手投足之间》却是警告你,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将彰显你的人格、品性,所以“自然”、“随意”不得。安徽考生去年刚做了《提篮春光看妈妈》,今年又《带着感动出发》了——看来安徽是要将煽情进行到底了。而最值得一谈的还是江苏卷的作文题《好奇心》。语文考试甫一结束,《扬子晚报》社就约请了处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不同学段的5名学生,让他们“下水”写这篇高考作文;同时邀请到有多年高考阅卷经验的一位高三语文老师、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为他们的作文打分并加以评析。出人意料的是,那位小学六年级同学夺得了这5人组的作文冠军。她以美妙的童言稚语和新奇的构思征服了阅卷者。而两位大学生反而叨陪末座。高考作文让小学生得了冠军,这初高中6年时间的语文还有学习的必要吗?这高考作文到底是否需要一定的思想、学识、文化等方面的积淀?《好奇心》作为作文题,我敢说全江苏师生大概没一个能猜上,但我们出高考作文题难道仅仅就是为了“抗猜题”吗?
面对2008年高考作文题,总体感觉是:直面现实的坚冰已经打破,这实在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务虚”之风依然强劲,不咸不淡的作文题依旧很有市场。这说明语文教学的改革并未因新课程的实施而水到渠成。改革尚未成功,同人犹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