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感受2008年高考作文

作者:王淦生




  曾经有位香港学人一眼看穿内地高考作文的命题之弊,这便是“内中无一忧民字”。不过这说的可是过去,翻开今年的语文考卷,一股关注苍生、正视民瘼的气息扑面而来。今年,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系列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诸如春节期间南中国的雪灾、“3·14”藏独分子的打砸抢烧、“5·12”川北地区的8级强震……不过按照以往的命题思路,这些内容都是难以进入高考作文话题范围的。一是因为我们的考试作文素来都是言喜不言忧、避实而就虚的,直面民生,几无先例;二是因为这些内容为普天下所关注,更是高三师生关注的焦点,以此内容命题,“抗押题能力”不强,会给测评考生的写作水平带来难度。但今年的高考命题人员并未绕开这类举国关注的热点,由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广西等省区使用的全国卷,直接以2008年的抗震救灾为话题,表现出了一种直面现实关注民生的魄力和勇气。全国卷如此设计,对各省市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必将有一个导向性的影响。四川卷作文题《坚强》、广东卷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可能都是在上述背景下设定的题目。有媒体报道,广东考生写作中多以抗击“藏独”、“台独”和“汶川大地震”为素材,真正体现出了古人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写实传统。而在成都的一些考场里,有不少考生边写边流泪,此正所谓“境由心造,文为情生”。如此植根现实、极具真情实感之作,肯定要比过去那种“清谈玄妙哲理,咀嚼个人悲欢”的封建士大夫或小资情调特浓的文章更有价值。再看今年江西卷的作文,以2007年的洞庭鼠害为背景,引导考生去关注现实,关注大自然,直视严峻的社会问题。与该省2006年的作文题《有关语文的感慨》相比,将学生的视野拉得更开,体现出了一种“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的教育理念。事实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决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在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悲悯的情怀,培养他们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天下苍生的博大的胸襟。在这一点上,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应该说较往年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
  再就是启发、鼓励青年学生关注生存环境、关注他人、直面人生的作文题占了一定比例。如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上海卷的《他们》,辽宁卷的《青年人的价值观》,天津卷的《人之常情》等等,都有引导青年人关注身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正视他人存在的价值、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的作用。当然,一些题目略显宽泛或是大而无当,甚至都可以用作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有悖于干字文“开口要小,发掘要深”的要义,但其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实际价值,至少它会引导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再一味地死钻课本,枯坐书斋,而将视角调整到课本、校园和我们封闭的个人小圈子之外,投向我们所处的城市乡村,投向我们自身之外的生命,投向那些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的弱势群体,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这正体现出了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而且通过高考这根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来实施这一目的,会比我们平时的耳提面命、苦口婆心要容易得多。
  或许是缘于一种多年形成的惯性,2008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哲理性”标题仍然占有不小的比重。诸如湖南卷的“根据韩愈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总感到与2007年北京卷作文“根据刘长卿《别严士元》中的两句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写一篇评论”的格式雷同),全国Ⅱ卷的作文题《海龟和老鹰》,北京卷关于“杯子装物”的材料作文,福建卷关于“从选择不同口味的饮料看人”的供料作文,海南、宁夏卷的根据“母女养鸟”的材料作文,以及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的命题作文等等,差不多仍然是在与“人生哲理”较着劲。只要是读惯了《读者》《意林》《视野》一类“心灵鸡汤”型的随笔杂志 的学生,面对这类题目大概都是“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这类文章写起来生动读起来轻松,内容飘逸玄妙文笔潇洒空灵,是历代文人士大夫驾轻就熟、时时把玩的东西。只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沉甸甸的时代,实在不知道我们的命题者哪来的这份轻松洒脱!
  还有几道有意思的作文题不可不谈。重庆卷的作文题《在自然中生活》与湖北卷的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都是谈“如何生活”与“怎样做人”的,单独看各有道理,但两相联系就有意思了,《在自然中生活》主张人要生活得“本色”、“自然”,而《举手投足之间》却是警告你,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将彰显你的人格、品性,所以“自然”、“随意”不得。安徽考生去年刚做了《提篮春光看妈妈》,今年又《带着感动出发》了——看来安徽是要将煽情进行到底了。而最值得一谈的还是江苏卷的作文题《好奇心》。语文考试甫一结束,《扬子晚报》社就约请了处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不同学段的5名学生,让他们“下水”写这篇高考作文;同时邀请到有多年高考阅卷经验的一位高三语文老师、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为他们的作文打分并加以评析。出人意料的是,那位小学六年级同学夺得了这5人组的作文冠军。她以美妙的童言稚语和新奇的构思征服了阅卷者。而两位大学生反而叨陪末座。高考作文让小学生得了冠军,这初高中6年时间的语文还有学习的必要吗?这高考作文到底是否需要一定的思想、学识、文化等方面的积淀?《好奇心》作为作文题,我敢说全江苏师生大概没一个能猜上,但我们出高考作文题难道仅仅就是为了“抗猜题”吗?
  面对2008年高考作文题,总体感觉是:直面现实的坚冰已经打破,这实在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务虚”之风依然强劲,不咸不淡的作文题依旧很有市场。这说明语文教学的改革并未因新课程的实施而水到渠成。改革尚未成功,同人犹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