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让农村孩子敢于大胆发言

作者:韦锦兰




  一直以来,很多农村教师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人这么少?到农村小学听课调研,不少老师甚至提出: “是不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差?或是天生胆小,不敢发言?”怎样才能使农村孩子“金口勤开”呢?笔者把自己的看法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农村孩子不发言的心理大概有四种:
  1.不敢发言。有的孩子是天性腼腆,胆小怯场,缺乏面对众人在课堂上发言的勇气;有部分学生是怕老师,因为简单的问题也答不对,受到老师的奚落,发言的积极性受过挫折,心有余悸,故要发言时,战战兢兢。
  2.不能发言。一是不会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问题确实有难度;二是没有思考问题,上课心不在焉,对老师的问题置若罔闻;三是听不懂老师到底问什么,无从回答。
  3.不愿发言。这类同学要么知而不答,这种情况可能是目前最为普遍的。要么不配合老师,懒于应对,心理上也许和老师有对抗。
  4.不屑发言。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问题太简单,缺乏诱导性;要么是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瞧不起这,瞧不起那,懒得回答。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第一,使师生关系平等、融洽。老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平时多与学生聊天,多关心学生。课间十分钟,老师不要急着离开教室,尽量多与学生沟通,和学生拉家常,谈些轻松的话题。让学生也把你当朋友看待。
  第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老师的教态要自然得体,不要让学生望而生畏。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课堂语言的艺术水平,以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如在要求学生活动时,应带上“请”字,多用商量的口气来陈述自己的见解。千万不要让学生觉得你高高在上,难以接近。
  第三,提问使用的语言要精练,通俗易懂。教师提问时,一定要让学生听懂你问的是什么。我认为,教师在备课设计提问时至少注意三点。第一。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只有如此,学生思考回答才有参考依据,才能较快地理解并及时发言。要认真深入钻研教材,寻找教学提问的最佳突破口。第二,课堂提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遵循“跳起来能够摘到果子”的原则,还要注意优、中、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提出的问题体现出层次性。第三,提出的问题要适宜于口头表述。课堂发言具有临场、短时、口述等特点,如果教师的提问要经过长时间的书面整理才能回答出来,要学生踊跃发言是办不到的。深浅不同的在设计问题时可用分解法把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以利于学生回答。
  第四,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尽量多留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如果问题的确有较大难度,老师可以适当引导、提示,使学生不致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提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应该真正把思考的空间交还给他们。
  第五,有效及时地激励学生。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挑一些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答对了,及时表扬,尽量使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乐于听讲,乐于发言;对于那些成绩好又要面子的学生,老师要时刻注意他们的表现,发现他们有发言的欲望就及时给他们机会,答得好,自然少不了个性化的表扬,答不好,也要语气委婉地指出问题所在,努力不让他们感到羞愧。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课堂是你们的舞台,要争当主角,而不要只想当听众。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提高其自信心,这样,课堂就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