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思想政治探究活动的实践困惑及求解尝试

作者:张日华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政治》教科书,亮点之一是在每个单元(或专题)后面安排了内容相关的综合探究活动。这一做法既能对单元知识提供一定的事例佐证和体系归纳,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教材理论,又给学生提供了开展探究活动的新平台,更好地体现生活类教材的特点,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服务。可以说上述亮点指向明确,积极意义明显。但美好的动机与设想并不总是随着人们的愿望而变为现实。
  
  一、教师开展学科探究活动的困难和困惑
  
  1.综合探究活动是否需要单元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共安排了16个综合探究活动,选修教材安排了5个探究活动,且每个探究活动都是安排在单元教学之后,这意味着每一单元教学后,都应该进行探究活动,亦即探究活动的单元化。但实际运作过程中,这样安排,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也无必要。下面以《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后综合探究活动为例说明这一问题。
  探究主题:“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活动目标:A.追寻生活智慧,感悟生活中的哲学;B.理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增强学习哲学的兴趣;C.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坚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探究活动:A.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思考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B,查阅历史上富合哲理的寓言故事,思考其中的哲学智慧;C.收集科学发明的事例,思考世界观在其发明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D.收集整理蕴涵哲理的典故、名言。在班上进行交流。
  探究路径参考: (略)
  可以看出,编者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要求,设计和实施的是“基于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但上述三个探究目标实际上是与本单元三课的内容相联系的,它们应该内化为每一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追寻生活智慧,感悟生活中的哲学”,又怎能达到本单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的教学要求呢?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来感悟教材知识,哲学第一课就是要感悟生活中的哲学智慧。既然课堂教学时对某一知识点已经采取了探究的教学方式,单元教学结束后再搞一个探究活动是否有重复的嫌疑?是否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探究兴趣呢?更值得推敲的是,如果我们一味地按照教材事先预设好的活动主题、活动过程与活动目标,把学生束缚在教师的思路下开展活动,这对学生来说又有多少实践价值呢?
  
  2.实施学科综合探究活动的相关条件如何创设和落实。综合探究活动作为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其有效实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保证、组织人员协调和物质保障。但目前缺乏与之相关的保障机制及具体的实施措施,其结果是尽管我们走进新课程已经有了5年时间(江苏省,高中),但综合探究课还停留在公开课和观摩课层面上,难以铺开。如在《经济生活》教学过程中,我曾准备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一家钢铁厂,分析其节能减排、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情况,但经过测算,发现组织好这一活动可能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这段时间,将会打乱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堂教学计划。到具体实拖时,还发现全年级600多名学生需要租8辆大客车,每名学生需要收费12元。而这又需要报教育局和财政局批准才可行……可见,探究活动实施的难度远非教师个体或学科组所能协调。按照新教材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综合探究课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3.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如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对活动的价值导向准确评估及科学调控至关重要。从实际运作情况看,活动过程中教师可控的因素主要有:活动的选题、活动实施的时间、活动人员组织、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等。但也有不少因素是教师无法控制的,如活动场景的变化、行政力量的干预、参与活动学生的个体认知水平及生活阅历等。如某教师在讲授“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内容时,感到组织学生参观市戒毒所,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毒品的危害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课题,于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活动如期举行。戒毒所领导也非常重视,通过录像和展览,把毒品对吸毒者本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呈现出来。活动对学生震动极大,学校、老师以及戒毒所领导都认为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但老师在整理学生的观后感时却发现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发现许多吸毒的人是从生活苦闷、无聊开始的,这说明毒品也有让人忘记烦恼痛苦的作用,我们不能全部贬低毒品……”活动中学生对毒品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这说明综合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的把握和调控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话题。
  
  4.综合探究活动难以突破以考试成绩为本位的业绩导向。毋庸置疑,现阶段对教师的业绩评价主要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至于开展综合探究活动与教师业绩的关系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章和评价标准。尽管大部分教师认识到综合探究活动对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但因这种作用很难在几次考试中突现出来,因此不少教师一想到期中或期末的成绩排名,组织活动的积极性立即大减。至于学生和家长则更是首先关注成绩。在领导要政绩、教师要业绩、学生与家长要成绩的情况下,这些综合探究活动很难向纵深推进。
  
  二、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资源相结合,尝试破解困局
  
  1.对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活动进行归纳分类。寻找与校本课程资源、学生生活实际相切合的探究活动课题。我们首先对必修与选修教材所提供的探究课题进行了梳理,选出了“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等10个符合我校学生学情的探究课题;把一些课题转变为课堂教学话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即时讨论,如《政治生活》中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经济生活》中的“正确对待金钱”等;同时,依据我省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整理出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探究课题和生活化课题,如“我看南通楼市”、“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家庭理财方案”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探究活动更具可行性,更加生活化。
  
  2.实现学科综合探究活动与高考对接,把领导希望、家长期盼与学生发展结合起来。学科综合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家长的认同及学生的主动参与。经过多次比较分析,我们逐步排除了课程要求说(综合探究活动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能力提高说(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兴趣爱好说(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能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等,转而紧抓高考要求说(综合探究活动是高考的组成部分,高考有此类题型要求,必须通过活动给学生体验)。实践证明,高考要求是对领导、家长、学生、教师的强大的外部推动力。综合探究活动一旦与高考挂钩,则可以变阻力为动力。
  实践中,以高考为契机,通过综合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如搜集、分析信息的能力,识别、判断、概括、推理的能力,分析政治、经济及文化现象的能力,在专题研究中设计方案、调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既是解答高考试题的必备技能,也是学生开启社会生活的“金钥匙”,客观上有利于实现探究活动与高考的对接。
  
  3.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综合探究过程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们开展探究活动有着独特的作用。计算机能更加逼真地模拟出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活动;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非常便捷地通过网络在活动过程中得以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在网络开展探究活动,既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而安全问题、交通问题、组织问题、经费问题也都不再是现实问题,当然,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探究的。那些倚重资料型、文献型的问题,较适宜通过网络探究。而且大多情况下网络也只是活动的辅助手段。
  总之,只要我们直面困难,拓展思路,勤于实践,就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卸下彷徨与迷惑而走向成功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