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8期

合理应用磺脲类降糖药

作者:李长玉




  磺脲类降糖药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而实现降糖作用的。此类药物由于生物半衰期不同,药效时间就有长短之分。短效有:糖适平、美比达、迪沙片、甲磺丁脲、诺和龙(结构不同,作用相似)等,日服3次。中效有:优降糖、达美康,日服2次。长效有:瑞易宁、格列荚脲,日服1次。本文重点介绍不同时效磺脲药的合理应用问题。
   1.磺脲药的适应证:①尚有一定胰岛功能且体型消瘦或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此型多数胰岛素减少;②不论胖瘦,“三多一少”症状明显者;③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胰岛素面积减少,曲线低下者;④使用胰岛素日用量在30单位以下,血糖可以达标的患者,可停用胰岛素改服磺脲药。具有以下情况者,不宜首选磺脲药:肥胖、高胰岛素血症、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老年人。那么如何根据药效长短,选用磺脲药呢?
  短效磺脲药适应证:①胰岛素释放面积在正常范围,但30分钟、60分钟胰岛素值低下,表现为早期胰岛素分泌缺陷,此型应重塑正常的胰岛素分泌模式,特别是餐时胰岛素分泌,是应用诺和龙和短效磺脲药的指征;②服用中效优降糖或达美康后,在午餐前出现低血糖者,表明胰岛素释放迟延,即餐后3小时血糖已下降接近正常,而此时胰岛素释放才达到高峰,两者形成了剪刀差,是低血糖发生的机理所在,应改用短效磺脲药;③餐后高血糖者。餐后高血糖,通常指餐后血糖>111毫摩尔/升,而空腹血糖在7毫摩个/升左右。正常人进餐后血糖升高,主要是食物本身引起的。而糖尿病则不然,除饮食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肝糖生成增加,外周组织糖代谢降低所致,这与胰岛素的早期分泌不足有直接关系,故应用短效磺脲药为宜;④老年患者,对低血糖反应不敏感,症状容易被掩盖,不宜用中效磺脲药。
  中长效磺脲药的适应证:①主要表现为空腹高血糖者;②黎明高血糖,即白天餐前餐后血糖控制较好,但翌日凌晨血糖较高,可采用早、中餐前短效,晚饭前用中效磺脲药,若在睡前用中效,剂量宜小,还需加餐;③空腹和餐后高血糖者,可选格列美脲,它对胰岛B细胞的刺激强度随血糖升高而增强,胰岛素分泌随之增多,血糖下降明显;血糖低肘,胰岛素分泌随之减少,血糖下降较轻。
  2.磺脲药与双胍药联合:可以提高疗效,但联合的时期至关重要,临床上常见到的是在用优降糖不达标时再联合,此时胰岛B细胞功能已很差,联合很难奏效,如采用“一小二联三加量”的办法,即开始用小剂量优降糖2.5毫克每日2次,两周疗效不满意,联合二甲双胍,再治疗两周疗效仍不满意,此时才加大优降糖用量。这种渐进加量联合法,可以有效保护残存的胰岛B细胞功能,提高疗效,延缓病程进展。有心、肾、肝病变,急性感染性病症者,不宜联用双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