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8期
破译“心理饱和”
作者:梅 丁
试单一例: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一名工人,成天做着“拧螺丝”的话,干久了,他看见过路女人胸前的纽扣,也用扳手去拧。又如:一位领导参加书法大展,工作人员请他题字,他信手写下“同意”二字。这虽属笑话,却也是“心理饱和”的一个典型。
“心理饱和”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他见那里的编织草帽很漂亮,于是问道:“买一顶多少钱?”对方回答:“10元。”“如果我买100顶同样的草帽呢?”“每顶20元。”“为什么我买批发的还更贵?”“做一顶我们感到很新鲜,做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做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将要怎样强忍着性子啊!”“心理饱和”导致这笔生意流产。
“心理饱和”多产生负面效应。比如,老师布置100道数学题,学生开始做作业时,动作快,做得也正确。但做到后来,速度慢了,还常出差错,同时出现厌烦情绪。同理,工人做同样工作,干部伏案办公等,都可能出现这种“心理饱和”现象,简而言之:他们干腻了。又如,现在婚外恋的现象比较多,其实也是“心理饱和”在作怪。两夫妻结婚几年或十几年,一直在一起生活,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自己都了如指掌,彼此之间渐渐失去了当年的新鲜感,就连性生活也远不如新婚时那么痴迷,互相间要说的话都说过了,要做的事也都做过了,一种隐藏着的厌倦开始萌生。此刻,一旦碰到别的异性向他(或她)投来异样的目光,飞来意味深长的媚眼时,他们便感到新奇、刺激,觉得对方比自己的配偶有趣,假如坠入情网,便难以自拔。纵观各种婚外恋,属于“心理饱和”的,要占相当的比重。
“心理饱和”副作用很大,许多自杀事件均由它而起,有人又把“心理饱和”戏称为“自杀者的帮凶”。江苏某地有位青年工人小李去医院看病,医生诊断为“疝气”。小李识字不多,误把“疝”字认作“癌”字,以为自己得了绝症,因他性格内向,既不敢向医生求教,也不和父母商议,自个儿闷在心里。他越想越怕,越想越绝望,最终达到“心理饱和”程度,草草留下一纸遗书,自杀身亡。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饱和”是一种“不安定因素”,对人有害无益。不过,它并非不治之症。比如,当我们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现厌烦情绪时,你不妨自我轻松一番:活动活动身子,极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分散一下紧张的情绪,可以减少“心理饱和”给你带来的精神压力。
因“心理饱和”导致的婚外恋,是个比较复杂的社会课题,必须“预防在先”。一是夫妻双方都要自律,莫放纵,对配偶负责,对子女负责,对家庭负责。二是婚姻也要“更新”,夫妻都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位,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部让对方永远看不厌的“好书”。“心理饱和”就无从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