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2期

警钟长鸣:非法卖血传播艾滋病

作者:李 慧




  《经济半小时》记者前不久在河,安徽两省交界地区发现,卖血现象并没有因为艾滋病的出现而减少,反而出现了新的卖血村,新的跨省卖血。
  
  记者暗访:河南再次出现“卖血村”
  
  在安徽六安市叶集区,有大批河南来的卖血者走进了当地的采血站。
  每天清晨,从河南固始县开往安徽六安市叶集区的长途汽车就会陆续多起来,而且几乎每辆车都是满载。这些人每天这么早从河南到安徽,并不是去做生意的,而是去卖血。
  2003年8月26日,{己者跟随这些去卖血的人,登上了从河南固始县开往安徽六安市叶集区的长途汽车。在车上,记者了解到,这些卖血的是河南固始县与安徽交界的几个村子的农民,由于他们经常乘坐中巴车,所以司机对他们卖血的事非常清楚。司机告诉记者,两省交界的地方除叶集之外,还有另外3个采血站。卖血的人在4个血站之间轮流转。
  早晨7点钟左右,记者跟着卖血的人来到了安徽六安市叶集区。在民强中路一下车,我们就看到马路边有几十个手拿喝水杯子的人,已经聚集在一个大门紧闭的院子外,这就是他们卖血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采血站没有牌子,即使是在大白天,所有的窗户紧闭,大门口保安把守,戒备森严,如果不卖血,根本无法进入。而记者仅仅是因为面孔陌生,不用说走进院子里面,就是在大门口停一下,站一站都不行。于是,记者以买茶叶蛋为借口,在血站对面的小店停留了十几分钟。这时小店里聚集了十几个中年妇女,她们见到陌生人,变得非常警觉。记者意外地发现,这些卖血者的胳膊上都有一个红色的号码。
  一位卖血的妇女告诉记者,她是叶集区高镇乡双莲村的。当记者拉过这名妇女的右臂时,却看到她胳膊上至少有5个清晰可见的针眼。
  记者问:“卖一次血给多少钱?”
  “七八十元”
  记者:“上次是什么时候采的血?”“上次我记不清了,反正半个月我来一次。”
  在记者的追问下,她终于说出了实清。
  记者:“多长时间采一次?”“一个月可能采四次吧。”
  就在这时,几个30多岁的男人从血站里出来,一个来卖血的妇女小声地告诉我们,这些人就是他们的头儿,卖血的都是他们带来的,每带过来一个人,他们就从血站提成两元钱。
  
  权威声音:不规范卖血传播艾滋病
  
  2003年9月12日,十己者来互1J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孙江平告诉记者:“这不是一个正规的行为,一旦发现,不管是哪个地区或哪级政府都应该坚决打击。因为到了外省,采血站采血是没有管理,放任自流的,很容易把疾病从一个地区带到另一个地区。”
  记者问:“目前,我国艾滋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是什么样的?”
  刊、江平答道:“我国一开始艾滋病感染是云南、广西、新疆那边的吸毒人群,1995年前后,在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几个省里,由于采血单采血浆比较集中而出现了艾滋病感染。这批病人按时间推算,现在已到了发病高峰。由于这批人的存在,导致我们国家进入了艾滋病的发病高峰。”
  记者又问:“在艾滋病的传染渠道中,由于卖血而感染的比例有多大?”
  孙江平说:“我国对艾滋病疫情估计或分析一般有两类数据:一是报告人数;另外一个是估计人数。我国现在报告的数字有4万多人,由于非法或不规范卖血而感染的人数占报告人数的20%。”
  
  重拳出击:联合行动组打击跨省卖血
  
  安徽六安市叶集区采血站的行为,明显违反了国家严格禁止采集非本区域血以及献血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5天的规定。2003年9月16日,由卫生部和公安部组成的联合行动组抵达安徽,、经过周密部署,9月18日上午8:40,联合行动组在当地卫生、公安部门的协助下,对安徽省六安市叶集采血站进行突击检查。检查人员首先来到一家采血站的血液科,提出查看献血人员每次献血时间的档案记录,但在这个采血站,所有献血人员的档案记录全部是空的,并且检查人员意外地发现,微机中的备案登记记录绝大部分在检查当天凌晨3:00已全部删除。细心的检查组专家在微机的回收站一栏中发现了细节,并当场将信息还原,一个名字闯入专家的视野,这个叫叶庆华的人,在不到20天里共献血3次,但是身份证号码却不相同。为了弄清真相,检查人员随机抽出包括叶庆华在内的19个叶集区管辖的献血员档案,并在当地公安部门的配合下,对献血员姓名、身份证号码进行核实,其结果是19个身份证,只有8个是真实的,其余11个根本不存在。
  在叶集采血站,记者还看到了一份联络员的领款记录,上面有近20名联络员,这些联络员每拉来一个献血员,采血站给他2元钱的提成。对于叶集采血站的违规行为,卫生部表示一经核实,将会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