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2期
戏说“阿Q养生法”
作者:许永付
话题是由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引起的。 一日,同一楼道周君之妻严某,与对门张某夫妇因楼道堆物小事发生口角。张氏夫妇以高八度二重唱推出系列污言秽语,严某不善相骂,一口难敌两嘴,急盼丈夫援助。熟料周君一言不发,拉着妻子进居室,关上房门,拿出《智取威虎山》音带,置人卡座,顿时,“穿林海,跨雪原……”声振楼板。张氏夫妻感到无趣,也自行退人房中。周君得意地对妻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严某嗔道:“好个屁,阿Q精神!”周君笑道:“人有时候需要有点阿Q精神,它可以调节情绪,化有气为无气。这是一种非常实惠的养生之道。”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鲁迅先生在塑造“阿Q”这个人物时,大概不曾想到会无意中制造出这么一个副产品——“阿Q养生法”。人们对阿Q精神胜利法,几十年来有贬无褒。但是,若不涉及重大是非问题,单从养生保健这个小角度看,“精神胜利法”确实有益于调节心态平衡,利于化解侵入心头的种种烦恼。所以说,阿Q养生法乃是民众根据实际生活,对精神胜利进行“医学改造”,去芜存精,反为正用,总结出来的民间养生土方。 阿Q养生法的精髓在于“宽容”两字。我们常说,养身先养心。养心,首先要把它养“宽”。心宽体健,心平气和,五体安宁。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纵观世上长寿之人可以发现,他们之中几乎无一不是心胸宽阔,豁达大度者。民间常听到人说:“真是活活气死人。”人之所以会被气死,主观原因就是心胸狭窄气量小。三国时代的东吴名将周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周瑜之才可与诸葛亮媲美,但他的心胸欠宽,在诸葛亮的“攻心战”下,被“三气”而英年早逝,直到临终还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孔明的攻心战用在周瑜身上屡试不爽,而用在司马懿身上就难奏效,原因就在老司马的心理素质比周瑜好得多。尽管孑L明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女衣”对他进行羞辱,激他出兵,但司马懿照样能忍受,不但笑着对部下说:“孔明视我为妇人焉”;而且宽待来使,若无其事,继续按兵不动。司马懿的这种对羞辱付之一笑的修养功夫,不有点近似阿Q精神吗?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如相互不能宽容,必定会气出病来。这种宽容的基础就是理解。理解万岁。能理解一切,就会谅解一切,便会宽容起来。现在有些人火气很大,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便会引发出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甚至闹出人命案。公交车上挤一下,马路上碰一下,毫无损伤,但有的人会因此争个不停,吵个不休。有人还会把“气”带回家中,结果惹得肝气不达,胃气不和,血压升高,心动过速,五体不宁。问题就在于缺乏理解精字申。
理解往往意味着让步,甚至吃亏。先哲教导我们,处世以让一步为高,对人宽一分是福不是祸。民间也有“吃亏就是便宜”的说法。这些经验,实际上都包含让步、理解等一系列健康心理的素质,并借此达到我国哲人林语堂所说的“怡然自得乐,潇洒对人生,淡泊以明志,豁达心宽容”的境界,使精神心理常处于安然舒适状态。在这方面阿Q精神中的“容忍”两字确能助人一臂之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之一。与他人相处和睦者的寿命,比人际关系紧张者,相对来说要长得多。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就是要宽容,要理解。宽容、理解是美德,人与人之间如能相互宽容、理解,这世界也许更适于生活,这世界长寿者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