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9期
预防心血管病的四条防线
作者:胡大一
为二级预防。如果出现了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要及早识别,及早治疗。尽快地、用科学的手段规范地救治病人,挽救心肌,挽救生命。
这里我要送大家一句警句:“有胸痛上医院。”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为胸痛,急性心梗半数以上无先兆,而以突发的胸闷胸痛为表现。从血栓形成到血管供应的心肌组织坏死,动物学实验是1小时,在人身上最晚是6-12小时。所以我们心脏科医生的最重要的理念是“命系1小时”,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时间窗,即抢救的黄金时间。时间窗没有抓住,病人将付出致残、致死的代价。作为病人,只要有胸痛就要上医院以争取获救的机会,家属应及时送患者去医院挽救生命。
医院组建胸痛中心,开通绿色通道,无论是溶栓还是介入治疗,都要强调时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开通导致梗死的“罪犯”血管,溶栓要求在到达医院后半小时内进行,PTCA要求在到达医院后60—90分钟内进行,如能在起病1小时内完成溶栓和PTCA,即使用最先进的检查技术也查不到梗死的痕迹。抢救所用的药物(溶栓药)或器械的成本是固定的,治疗越早,挽救的心肌越多,挽救的生命就越多。对于低危险病人应联合使用不同的、及时的抗栓药物,对于高危险病人应该及早地介入干预,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
目前即使在发达国家,如瑞典是全民保健,急救设施和措施十分完备,真正能早期及时实行PTCA干预的医院仍很少。我们目前也差得很远,病人到医院,会碰到不同水平的医生,往往是病人来的越早,临床表现越不典型,从看急诊一办手续一交钱一确诊一监护室一导管室,其中有很多消耗宝贵时间的致命的薄弱环节。
1995年我最先呼吁并建立起心血管病抢救的绿色通道,有心脏专科的医生24小时全天候诊,导管室的钥匙直接握在手中,对病人家属讲明急性心梗的致命性和可救治性,讲明费用,不预收费用,先抢救生命,后补交费用。急性心梗病人“命系1小时”,中间环节太多,生命就没有了。
“有胸痛上医院”,这个口号标志着院前急救理念的普及,1987年我从美国回来后一直在宣传这个理念。目前在相当多的百姓中间存在着三个误区:一是忽视心梗的紧急信号——胸痛。因为心梗的发生常常在后半夜至凌晨,患者往往因不愿叫醒亲属而等天亮,坐失良机。二是一向没病、没有胸痛的人突发胸痛时,以为是胃痛,挺挺就过去了,这一挺把命挺没了。三是心梗发生在白天时,患者也去了医务室,基层医疗单位顾虑转诊有危险未将其转送到有抢救条件的大医院,使宝、贵的“时间窗”终于关闭。因此有胸痛上医院,不是上医务室,而是尽快呼叫急救系统,要去有抢救条件的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