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

退热药也会让你发热

作者:亚 凤




  某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达39℃,住院治疗,打针吃药,先后用了几种抗生素,又交替使用了几种退热药。5天后,其他症状和体征都消失了,只是热度仍然持续不退。经主任医师查房诊断为“药物热”,立即停用所有的退热药和抗生素,两天后体温就下降至正常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药物热”是指临床上使用某种药物后,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的发热反应,是药物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它会给用药带来困难,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
  发生药物热的原因及特点 药物热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药物过敏反应和病人特异体质的个体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是药物热中最常见的类型。许多药物都可作为抗原与某些病人体内的蛋、白质结合,产生抗体,这种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粒细胞吞噬后再释放内源性致热原而引起发热。此外,药物热与药物中的杂质或药物的毒性也有关,有的药物因含污染热源,也会产生药物热。病人特异体质反应在药物热中也占较高比例。它只发生在特异体质即某种遗传缺陷者身上。前者发生的药物热除高热外,还表现为寒战、呕吐、贫血、背痛和血尿,甚至无尿。后者表现为高热、咬肌痉挛、骨骼肌进行性强直、心动过速、呼吸急迫、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者可因心跳骤停而死亡,故千万不可轻视药物热。
  易引起药物热的药 几乎半数以上的药物都可导致药物热。较常见的有:抗生素类(青霉素、红霉素等),抗组织胺药(扑尔敏、苯海拉明等),磺胺类药,抗结核药(链霉素、雷米封等)。有趣的是,许多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和布洛芬等)本身也会引起药物热,称做“药物的矛盾作用”。
  怎样对付药物热 出现药物热,首先应由医生明确诊断。治疗原则首先是停用致热药。若病情需要必须再用此致热药,应加用激素(强的松等),以减轻发热及其伴随的其他症状。若药物热伴发严重皮疹和其他脏器损害,应酌用抗组织胺、抗过敏药、激素类和维生素C,以加速康复。
  药物热的预防:①按医嘱用药,不滥用药物;②特异体质者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师,使医师选择药物时对药物热有所警惕;③严把药品质量关,禁止使用过期、污染药品;④明确“是药三分毒”,掌握“能不用则不用”的用药原则,出现药物热,及时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