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5期

春夏之际好养阳

作者:章 武




  中医养生之道,顺应自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并且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使形神俱旺,尽其天年。这里说的顺应自然,法于阴阳,指的就是人体应顺应自然界四时八序的阴阳变化,以便与生、长、化、收、藏的生命发展运动规律相应。《内经》将其具体化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回大地,万物初生,一派生机盎然。及至夏季,万物蒲茂,生机勃发,一片旺盛,所有这些,都是自然界日渐趋旺的阳气在起作用,人体也必须蓄养阳气,方能与万物生长之势相适应。这就是“春夏养阳”的含义所在。
  如何才能做到春夏养阳呢?《内经》认为应当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放松身体;开畅情怀,勿生恼怒,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即从生活起居与精神调养两方面来保养阳气。中医认为:阳气乃生长发育之原动力,阳生则气旺,气旺则神昌,实为养生有得之言。
  倘若身体虚弱,阳气不足,入春之后,易致头晕体倦、神疲思睡、频欲呵欠、纳差自汗诸症,称为“春困”。如发于春夏之交,江浙一带则称为“疰夏”,究其原因,实为阳气内虚所致。盖血为阴类,非阳不运,阳虚则不能温运阴血以达四肢,故四肢困顿,阳虚气弱。腠理疏松则自汗,头为诸阳之会,失却阳气煦养则头晕神疲,阳虚水湿不化,内阻脾胃,则纳差食少。此时如单靠自身保养阳气以祛病已不可能,需靠药物治疗以助其阳气之化生,一般可予黄芪五物汤,方用黄芪、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益气温阳、调营卫、实腠理,使阳气渐旺,诸症自消,即本经所谓“少火生气、气食 (营养)少火”之义。
  至于小儿及老人,入春之后,尤需注意保养阳气,以适应气候之变化。因小儿为稚阳之体,老年则阳气已虚,此两者除注意生活调摄之外,也可通过食养或药养,以蓄养阳气。食养简单者如人参粥,以红参数片(3~5克)煲粥。红参益气温阳,粳米甘补脾胃。至于药养,则最好请医生处方调理,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