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抵御“糖魔”挑战糖尿病

作者:汪桂华等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即消瘦烦渴之意,现代医学认为它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分为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在一天之中是轻度波动的,一般来说餐前血糖略低,餐后血糖略高,但这种波动是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正常波动范围是: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3.9~7.8mmol/L。如果血糖升高达到下属标准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 7.0mmol/L,或者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后血糖>11.1mmol/L。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来势汹汹,处理不好可危及生命,处理好了就可平安度过,而且基本上不留痕迹。而慢性并发症则来得较为隐蔽,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早期尚可逆转,晚期则必受其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血管和神经两大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眼部 易引发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有失呀的危险。
  肾脏 会导致肾功能衰竭,身体里很多废物就无法排出,所以就容易引起尿毒症。
  神经 主要为神经麻痹,易引起手脚麻木、腹泻、便秘、年轻男性病人阳痿等,同时亦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搏动、胃肠的功能;感觉运动等。
  血管、因为血液中的高血糖会造成动脉硬化,容易发生脑血栓、脑中风、脑梗死、心绞痛、冠心病等,有造成偏瘫、半身不遂的危险。另外,下肢血管病变,易造成脚冷、间歇性跛行。若有伤口产生,伤口不易愈合,易引起肌肉组织坏死而有截肢的危险。下肢血管病变者,一般会有神经病变,感觉不敏感、迟钝,双脚烫得起泡也不感觉痛,有的烂到骨头了都感觉不痛。
  此外,还会发生,一些泌尿系统病变,如并发肾盂肾炎、膀胱炎、皮肤病变(如起疖和痈、脚癣、阴部瘙痒等)。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造成全身代谢障碍和血管障碍引起的。典型症状是“三乡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及体重减轻。另外还有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症状。国内的糖尿病病人能自己发现患糖尿病的只有25%,耐5%的病人毫无觉察。糖尿病发现过迟,容易引起并发症和愈后不良的情况。糖尿病在初期很难感觉到症状,当有感觉时,病情已十分严重了。因此,定期做健康检查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发现的越早,血糖值越容易控制,能防止病情恶化,并发症也少。下面我们就指导大家通过自身的症状及早发现糖尿病。
  口渴和多尿的症状 病人的饮水量大量增多,排尿的次数和分量也随之增多。因为口干是糖尿病最先出现的早期症状,尤其是睡梦中因极度口渴而醒来喝水的症状,可能说明病情已经恶化。正常人每日的排尿量是1~ 1.5升,但糖尿病人因小便频数,每日的排尿量往往达到2~4升,有的病人甚至高达10升,尿液中葡萄糖增多,发出甜酸气味并有很多泡沫,这时就要马上去医院治疗。
  饥饿和、多食的症状 因体内的糖分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吸收不到足够的热量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会常常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平时不吃甜食的人也开始不加选择地吃很多甜食,这就需要去医脘检查了,这些异常症状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
  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 当感到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视变为近视或出现以前没有的老花眼现象等,要立即进行眼科检查,上述症状可能就是糖尿病引起的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力调节障碍等疾病的明显表现。
  感觉神经障碍 糖尿病病人会有顽固性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夜间出现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一经发现就要去医院检查,不得拖延。
  全身倦怠无力 没有从事劳动或体育运动,身体常常无缘由地感到疲惫不堪,感到双腿乏力、膝盖酸软,尤其是上下楼梯的时候。身体既往健康的人,出现这些症状就要上医院诊治了。
  体重下降 中年人如果身体较为肥胖,食欲也正常,一旦发现体重下降很快,就应考虑是否得了糖尿病。因肥胖会增大胰岛素的需求量,导致病情急剧恶化。
  牙齿疾病 糖尿病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会使牙齿松动脱落,发生牙周炎、牙槽漏脓;又由于牙龈变形,装好的假牙也会显得不合适。
  皮肤疾病 糖尿病病人的皮肤抗感染力差,皮肤发痒,挠破就会感染,还有皮肤脓肿、湿疹、斑疹、肛门发痒、女性阴部不适及发痒等。
  性欲减退 男性因性功能减退而阳痿,与同龄人有明显差距,也是糖尿病的先兆。
  月经异常 女性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月经会不规律或闭经。
  以上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但80%的早期糖尿病病人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最好经常进行体检,有助于及早发现糖尿病。家人有患糖尿病的,要经常检查,防止遗传性糖尿病。
  
  谁是糖尿病康复的主人
  仝小林 胡 洁
  
  得了糖尿病,只要听医生的话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就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了吗?这种把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的做法是消极、被动的。糖尿病与其他疾病不同,它是一种终生伴随性疾病,一旦得病,需要长时间治疗,而且这种疾病同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它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绝不仅仅靠药物就能解决,还必须全面调整生活方式才行。我们把糖尿病的治疗做了这样的比喻:五匹马一套车。这辆车就是糖尿病;两个车轮一个是中医、一个是西医;五匹马分别为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教育及心理调节。这其中饮食是辕马;车未是患者和医生的结合体,他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拉着缰绳。就医生和患者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来说,医生只是“鞭子”,起指导用药、传播健康生活理念的作用;而患者则手握“缰绳”,掌握着自己疾病的命运。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患者才是糖尿病康复的主人。
  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怎样才能做好糖尿病康复的主人。
  第一步就是要洗脑——转变观念。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了,我们确实是忙碌多了,但是要认识到人生有两条腿,一条腿是事业,另一条腿就是健康。如果事业那条腿很长,而健康那条腿很短,这样的“残疾人”还不如一个矮子跑得快呢!如果两条腿同样长,哪怕都不是最长的,也会很协调,很幸福。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把糖尿病的控制列入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计划当中,投入一定的精力来认真对待,不夸张地说要把糖尿病的控制看成一个“孩子”来抚养。
  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下一步就要行动起来了。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对于它的治疗除了有规律地服药外,还要从平时的生活点滴开始做起。
  (1)调心 糖尿病是内分泌疾病,精神因素在内分泌的调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待糖尿病我们应该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要学会与糖尿病和平共处,保持平和心境,不骄不躁。不要两眼都盯在血糖上,血糖有一点风吹草动就焦虑不安,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血糖监测不是时刻盯住血糖不放,而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监测。另外,平时要注意学习糖尿病的知识,摸索并掌握适合自己的血糖调控规律。只要用心,良好的血糖控制并不是件难事。
  (2)调动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糖尿病的发生就是人体代谢的紊乱,运动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方式。散步、爬山、游泳、瑜伽都是很好选择,但是运动也需要因人而异,掌握合适的量和度,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此外还要注意防护,避免损伤(特别是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