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下肢缺血要早治

作者:朱礼炜




  66岁的杨老伯平时走路走得长了就感觉右小腿酸胀乏力,有时还发凉、麻木,当时以为是小毛病,也就不以为意。谁知有一天杨老伯突然右下肢疼痛,皮肤发冷,到附近医院挂了点消炎药水,病情并没有明显好转且右下肢皮肤开始发黑,失去了往日的红润,脚趾末端明显发冷,疼痛加剧。这时杨老伯和家人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定是腿部的血管出了毛病,赶紧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血管外科求诊。医院通过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右侧髂总动脉以下血管未显影,左侧的髂总动脉也明显狭窄”。这时,由于肢体末端大面积的皮肤肌肉坏死,不得不施行截肢手术,杨老伯永远地失去了他的右下肢。
  很多疾病可以引起下肢缺血,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这些病症状相似,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三期:早期为缺血期,主要表现为患肢怕冷、麻木和有针刺感,足背有淤斑样改变,足趾尖和趾甲明显增厚、苍白,患肢皮肤温度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紧接着就出现行走困难,即行走速度减慢,行走距离缩短,并出现跛行。因此,这种症状又被称为“间歇性跛行”。如果疾病进一步发展就进入中期,其主要特点是疼痛。病人行走时疼痛,休息时也疼痛,而且越是夜深人静,疼痛越剧烈,因此该期又被称为“静息痛期”。晚期也称为“坏死期”,主要表现为足趾、外踝、足跟等末梢部位逐渐出现发黑、坏死,并在坏死的基础上发生感染,形成溃烂,病人彻夜难眠,痛不欲生。
  目前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主要有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两大类。
  一、内科治疗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治疗办法,因此适用范围有限,主要包括:①药物治疗。使用血管扩张剂可以解除血管痉挛,促进侧支循环,从而改善患肢血供;同时伴有冠心病、脑血管病以及外科手术后的患者,还可应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如阿司匹林等);②控制动脉粥样硬化韵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特别要强调戒烟,这有利于减缓病情的进展;③步行锻炼。每日步行30分钟以上,持续数月,可望增加患者的步行距离;④保护肢体免受机械的、温度的和化学性外伤,并保持皮肤清洁。
  二、外科手术治疗要相对彻底得多,能够从功能上墓本解决肢体缺血的情况,主要有以下的治疗办法:①血管搭桥术。是指利用一段人造血管或自体血管,跨越病变动脉而将近端血液引到远端缺血部位,缓解疼痛,促进愈合和恢复肢体功能;②内膜剥脱术。主要适用于短段的动脉闭塞病变,手术剥脱增生的内膜和继发血栓,解除血管的狭窄;③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PTA)。PTA是目前最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血管腔内外科技术,一些动脉短段闭塞的病变,可经皮穿刺插入带球囊的导管,以球囊扩张病变处,使闭塞动脉段得到复通;④腔内支架血管成形术。由于PTA术后存在复发韵问题,在PTA的基础上结合使用血管内支架,可以大大提高远期通畅率;⑤腔内超声血管成形术。利用超声波的作用清除动脉硬化斑块,对血管壁损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血管成形术;⑥骨髓干细胞移植术。采用先进的干细胞提取技术,用介入法和局部法将体内骨髓提取出的干细胞注。入血管闭塞部位,促使其长出新的血管,改善肢体的供血问题。这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取材方便、不存在排斥反应、无社会伦理问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无法行搭桥手术和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
  由于下肢缺血早中期的时候症状不重,病人常常不够重视,常被误认为是腰腿痛、缺钙等而延误治疗。到了动脉缺血的终末期,治疗难度大,会有5%左右的截肢率及死亡率。因此,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在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因为治疗时机太晚,辗转来到血管专科时已失去最佳的治疗机会的病人。专家建议,只有在肢体发生大面积坏死之前,尽早实施正确的手术抬疗,并且在此基础上,应用一些必要的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病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