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会引起误诊的药物

作者:汪宗俊




  临床上,药物造成误诊的例子很多。病人就诊前或治疗过程中,应用了某些药物,虽然症状有所好转,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假象,结果造成误诊,延误治疗,甚而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不能掉以轻心。
  镇静剂 如患嗜铬细胞瘤的病人,在早期仅表现为头晕与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服用安定后,症状暂时转好,却往往掩盖了早期诊断线索。又如早期青光眼病人用了镇静剂后,症状暂时减轻,但也会掩盖病情,影响治疗。
  解热镇痛药 如阿司匹林、复方阿司匹林(APC)等,不少人随意用于退热,结果掩盖了重要病症,造成误诊。又如镇痛药吗啡用于急腹症,有时病情似有好转,其实仍在恶化。吗啡还有缩瞳作用,会对头部外伤所致的瞳孔扩大发生对抗与干扰,致使征象未能及时表露,而延误治疗。
  抗炎止痛药 如保泰松用于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病人往往由于症状好转而忽视进一步检查。又如保泰松治疗多发性风湿性肌肉疼痛和颞动脉炎症时,虽然症状看似有所缓解,但实际上病情还在继续恶化,没过多久,就会发生视网膜动脉的部分堵塞等症。早期青光眼病人也不宜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症状,影响诊断和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 若长期应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体内会积蓄过多的碘,可引起甲状腺功能紊乱,而掩盖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
  抗生素 若胸腹水病人于发病初期使用了抗生素,很容易造成诊断失误。因为它能改变某些疾病的X线特征,使之产生类似其他疾病的X线征象。
  制酸剂 如用西咪替丁(即泰胃美、甲氰咪胍)治疗胃痛,有时会导致纤维胃镜诊断错误,将胃的溃疡性淋巴瘤视为胃溃疡,从而丧失治疗良机。
  抗凝血药 有些病人发生出血现象之前曾用过抗凝血药,一般会使医生认为是抗凝血药本身所致,但通过深入检查,才发现是潜在性肿瘤或结石、溃疡等引起的症状。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某些药物还会干扰临床化验结果,以致影响疾病的准确诊断。主要由于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变化的缘故。例如尿糖定性试验采用还原法前,若患者已应用过青霉素、维生素C等药物,可产生假阳性反应:而做尿隐性试验前,服用维生素C会使其呈假阴性反应。又如尿酸测定,用乙酰唑胺、安体舒通(螺内酯)、长春新碱、马利兰(白消安)等,可使测定值上升,而用丙磺舒、安妥明(氯贝丁酯)、别嘌醇、双香豆素等,却可使测定值下降。再如尿胆原试验,左旋多巴、对氨基水杨酸钠可使尿液发生混浊,结果难以判定。左旋多巴也可使尿酮体试验显色异常,难以判定结果。
  因此,病人不要擅自用药,必须经医生查清病因后,对症下药,而且用药品种宜少不宜多。即使已有好转,也要辨别真伪,以防止发生药物掩盖病情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