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走出“吃饭-闷坐-睡觉”的怪圈

作者:马 志




  一位老年朋友,离休后一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认为“人老珠黄”,再也派不上什么用场。从早到晚,一张沙发,一杯清茶,眼前晃动着绵绵不断的“闪回”镜头,脑子里思索着无休止的恩恩怨怨,无所事事,郁郁寡欢,一下子便老了许多。为了丰富一下他的晚年生活,女儿送来一对画眉鸟,儿子买来了几盆鲜花。他呢,对什么也不感兴趣,听着鸟鸣心烦,闻着花香过敏。不几日,画眉放飞,花儿干枯凋谢。每天就在如此单调乏味的离休生活中打发着时光,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刚刚过66岁生日,便驾鹤西去了。
  还有我的一位邻居,是个老教师,退休后多所学校请他出山,他说,吃了大半辈子粉笔末了,如今该过几天清净日子。从此,走下讲坛,走上牌桌,迷上“搓麻”。于是,每天就唱起了饭桌-牌桌-床铺的三部曲,天天就在这个圈子里转来转去,乐不思蜀。本来尚健康的身子骨,却一天不如一天。这天,突然和了“一条龙”,大笑三声,仰面倒下,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其实,步入退休生活怪圈的,绝不止以上两位老年朋友,不少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者,长期过着十分单调、刻板的生活,毫无节奏,更谈不上生气与乐趣。天天生活在“吃饭-闷坐-睡觉”三部曲中的老年朋友,不是大有人在吗?他们对生活既无所谓希望,也无什么追求,甚至自嘲为火葬场的“三梯队”。一种灰色、低沉的色调笼罩着他们的生活,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
  那么,老年朋友如何走出“吃饭-闷坐-睡觉”的怪圈,有一个好的生活质量呢?
  首先,在心态上要力避消沉、慵懒的不健康情绪。其实,真正使人伤感的不是年岁的增长,而是希望、追求的减少。希望、追求少了,生命的动力也便随之下降。所以,衰老最快的是那些脱离生活实际、失去希望、无所追求的老人。离退休之后,一般还有几十年的“金秋期”,应十分珍惜。即使到了耄耋之年,数着岁月过日子也是不应该的。休闲不是逃避生活,在无所事事中游手好闲,虚度时光,空耗生命。要积极乐观地迎接晚年,过好晚年,要使晚年生活不断地有所追求,有所希望,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留给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欢做,尤其是年轻时想做而没做的事情,换一种心情欣赏暮年。有不老的心态,才有不老的体魄。
  其次,在精神生活上要力求丰富多彩。每个人至少应有一两项爱好,如绘画、写作、书法、读书、培植花卉、饲鸟养鱼、科学健身等。清代作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一书中,不仅对听琴观棋、看花养鸟、蓄养禽鱼、房舍布置等一一做了介绍,而且还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做了“行乐之法”的指导。其实,生活质量有时往往就是情趣,要使自己的生活时时感到有情趣、有味道,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力量推动着你去希望、去追求。
  最后,在物质生活上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力求舒适、雅致、有益健康。比如居室,要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不断有一些新的变化。有时添置一两件家具,培植几盆鲜花,都能使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一种新鲜感,给人以新的生活激情。家具的摆设和空间的利用,也要不断出新,力图在狭小的空间里摆弄出多种情趣和意境。在衣着上要注意色彩的搭配,使自己时时有一种年轻、潇洒之感。这些看似生活琐事,绝对能够陶冶情操,延缓衰老,激发生命活力,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笔者认为,只要老年朋友做到了以上三点,就不难走出“吃饭-闷坐-睡觉”的怪圈,甚至拥有一个辉煌的晚年也未可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