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9期

毒虫咬伤对症

作者:韩 韩




  每逢各种毒虫增多的季节,也正是衣着单薄,肢体外露的时候,此时人们极易被毒虫咬伤。一般说来,毒虫咬后多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即使水肿,也多在1—3天自行消失。但是,不同的毒虫咬伤毒素不同,需要根据毒虫的种类对症处理。
  蜂蜇伤 蜂蜇人时,其毒刺分泌的毒液会引起人即刻性发生过敏反应,皮肤出现大面积红肿和痒痛。处理时可先取出蜂刺,再涂以75%酒精,或可就地取材,将鲜蒲公英折断取白色浆汁,外擦患处,连续数次;或在鲜马齿苋、野菊花、鲜夏枯草、鲜青蒿等中任选一种,捣烂如泥敷患处。
  蝎子蜇伤 蝎子尾巴上有一个尖锐的钩,与一对毒腺相通。蝎子蜇人,毒液即由此流人伤口。蜇伤如在四肢,可在伤口上方缠止血带,拔出毒钩,将明矾研末用米醋调成糊状,涂在伤口上。也可用新鲜瓜蒌根捣烂后敷患处,每日1次;大蜗牛一只,加酒或米醋,共同捣烂如泥,敷患处,每日1-2次。面部等要害部位的蝎子蜇伤,要及时请医生处理。
  蜈蚣咬伤 其伤口是一对小孔,毒液流入伤口,局部红肿。蜈蚣的毒液呈酸性,用碱性液体就能中和。可立即用5%-10%的小苏打水或肥皂水、石灰水冲洗,不用碘酒,然后涂上较浓的碱水或3%的氨水;或用等量雄黄、明矾研末以浓茶或烧酒调匀敷伤口,也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有全身症状者宜速到医院治疗。
  蚂蟥叮咬 被蚂蟥咬住后不要惊慌失措地使劲拉,可用手掌或鞋底用力拍击,经过剧烈的震打以后,蚂蟥的吸盘和颚片会自然放开。蚂蟥很怕盐,在它身上撒一些食盐或者滴几滴盐水,它就会立刻全身收缩而跌下来。然后外涂碘酒消毒即可。
  桑毛虫、松毛虫、刺毛虫、虻、隐翅虫叮咬 桑毛虫身上的毒毛可达百万根,当毛刺人皮肤或随风飘到人的身上时,可以引起桑毛虫皮炎,表现为皮肤水肿性丘疹或风团,皮疹中心的黑点或水疱即为毒毛刺入的地方,患者自觉剧痒或刺痛;松毛虫身上的毒毛也有上万根,人接触毒毛数分钟至2天,皮肤会出现密集成片的水肿性红斑和丘疹,有剧烈的瘙痒和烧灼感;虻(俗称牛虻)叮人时皮肤很痛,会出血,继而产生红斑、丘疹和风团,又痒又痛;隐翅虫在户外夜间灯光下活动较多,与人接触后能分泌一种强酸性的毒素,引起成片性密集的丘疹、水疱和红斑,呈条索状分布在被叮咬处,如面部、颈部,局部有强烈的瘙痒感、烧灼感和刺痛感。被桑毛虫、松毛虫、刺毛虫、蚊子、白蛉、虻、臭虫、隐翅虫等伤害后,可以在受伤局部皮肤上涂抹清凉止痒剂、皮质激素制剂,如皮炎平、无极膏、肤轻松等。痒痛剧烈者,可口服扑尔敏、盐酸西替利嗪等抗组织胺药物1—2片/次,每日2-3次。出现糜烂渗液者,可做局部冷湿敷,并涂抹一些氧化锌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