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0期

药物疗效谁主沉浮

作者:兰政文




  明明药用对了,剂量也够,可效果总是难如人意,一些病人对此迷惑不解。这也难怪,谁吃药打针不想“药到病除”呢?可你知道吗?药物疗效的优劣除了取决于药物是否选对,剂量是否足够,还与其他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因素 李师傅患有“老慢支”,常与抗生素、平喘药、止咳药等打交道。上个星期外出淋雨得了感冒,“老慢支”又发了,嘱托儿子去市中心一家大型药店买几样药回来。李师傅经常去那家药店买药,信得过。可儿子说那家药店关门盘点,药是在另一家药店里买的。李师傅听后虽没说什么,但怀疑儿子怕花钱买了便宜药,效果要打折扣。他勉强服了几天,果然不见效果,便到医院咨询。
  医生仔细询问了病情,又做了体格检查,并对病情做了解释,然后开了几种药,告诉他每种药的服法以及注意事项。李师傅听了很满意,回去服了几天,效果很好,复诊时再三表示谢意,言谈中不时露出对儿子的不满……
  其实,李师傅是冤枉儿子了,因为儿子买的与主治大夫开的药物属于同一类,基本成分完全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医生揣摸到了李师傅的心理,使他对医生产生了充分的信任感,因而服药后效果突出。换言之,是积极的心理效应增强了药物的疗效。
  医生分析这个故事算是一个显现药物心理效应的典型例子,心理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物的效果。心理作用何来如此“神功”呢?奥妙在于药物包含了两部分作用:一是药物本身的生化作用造成的生物效应;二是用药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效应。两种效应往往可以相互作用——积极的心理效应可以增强药物的生理效应,消极的心理效应会削弱药物的生物效应。当人们从心理上完全相信某种药可以治好自己的病症时,在服药过程中良好的自我暗示将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一些与心理有关疾病的治疗更是如此。
  另外,心理上的失衡,可导致大脑皮层功能调节失常而出现功能紊乱,导致药物减效。尤其是消化道功能受到情绪的影响较大,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干扰胃肠功能,影响药物的吸收与利用,致使药物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对策 医生接待病人,不要将目光只锁定在身体疾患上,还要详细了解其心理状况,尽量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以提高他们对医生的信任度。至于病人,则应保持乐观的情绪、豁达的心态,好让药物的疗效发挥到极致。
  食物因素 王老师服用含有他汀成分的降脂药脂必妥,效果总是不理想,血脂水平始终居高不下。主治大夫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追问病人的饮食习惯,终于真相大白。原来,这位病人认为西医不同于中医,是不讲究忌口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三餐荤食不断,猪油、羊油、鸡油等动物油类“轮番上桌”。正是大量的动物油增加了体内脂肪的贮存,致使脂必妥类降脂药的疗效大打折扣。后来,他听从大夫的劝告,以植物油(花生油、豆油、芝麻油等)代替动物油,继续服用脂必妥,结果血脂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值。
  医生分析 王老师的教训提示人们,食物与药物是一对“欢喜冤家”。搭配得当(如植物油与降脂药)则疗效增加,乱点鸳鸯谱(如动物油与降脂药)则疗效减低。因此弄清日常食物与某些药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大有必要。
  富含钙质的食物(牛奶、奶粉、黑木耳、蛋黄、豆类、海带、田螺、芹菜等)可与甲状腺素、维生素D、鲁米那、大仑丁等同用。反之,硫酸亚铁等含铁药物、四环素、红霉素、甲硝唑、西咪替丁等,由于易与钙质形成不溶性物质,延缓或减低药物吸收,因而避开为妙。
  酸性食物(食醋、酸味水果、肉类、蛋类、糖类等)宜与胃酶合剂、呋喃坦啶、四环素类、乌洛托品等共食。而磺胺类、小苏打、红霉素等则应避免同进用,否则会降低疗效或增大副作用。
  富含叶酸与维生素B6的食物(绿叶蔬菜、猪肝、蛋黄、豆类等),可增强避孕药的效果。
  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豌豆、卷心菜、韭菜、菠菜、动物内脏等)不宜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华法令等)同时食用,因为两者作用完全相反。
  富含钾的食物(干果、香蕉、葡萄、橘子、杏仁、土豆、西瓜、冬瓜等)宜与降压药、利尿药为伍,因为可增加人体内钾的排泄。
  含钠盐多的食物(腌肉、咸菜等)不可与利尿药、降压药碰头,否则削弱利尿效果。
  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奶酪、猪肉、鱼肉等),不能与异烟肼会面,需要借助于脂肪溶解,增加吸收率,谓之亲脂型药物。故服用期间不妨多吃点脂肪较多的食物,如肉食等。
  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增加铁的吸收,如牛奶添加维生素c,可使铁的吸收率增加3倍。故贫血患者补铁,应同时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如鲜枣、番茄、猕猴桃等。
  时间因素近年来,医学专家发现不少药物的疗效与用药时间相关,1日3次用药的传统方法有平均用力之嫌,不完全符合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昼夜节律的波动规律。换言之,用药也有“良辰吉日”,这就是时辰药理学应运而生的原因所在。
  首先,人体内部的种种生理功能是随时辰的变化而变化的,如体温每天下午高,深夜低;血压上午10点和下午6点高于夜间否则易致组织胺在体内蓄积而发生中毒,这也是正在服用异烟肼等抗痨药的患者暂时勿吃鱼的原因所在。
  动物肝(猪肝、鸡肝、鸭肝)可使酶类药物变性而失去作用,故不宜与多酶片、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等消化酶制剂同食。
  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萝卜、土豆、地瓜、黄瓜、青椒、番茄、莴苣、豆类等)可增强肠蠕动,促使虫体排出,服用打虫药期间宜多吃。
  头孢呋辛、氯噻嗪、红霉素、螺旋内酯、美托洛尔、灰黄霉素等等。由于受到生物钟影响,药物在不同的时辰进入人体产生的作用也有差异。其次,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体内消除快的药物,给药的间隔应该缩短,而消除慢的药物,给药间隔应该相应延长。
  时辰药理学显示:阿司匹林类在早上7~8点效力最大,下午6点至午夜效力最小;利福平午夜服用效果比白天更佳;夜里12点至凌晨2点,哮喘病人对乙酰胆碱及组织胺反应最敏感(这两种物质是诱发支气管痉挛的罪魁祸首),故病情容易发作,为防止这一点,不妨在睡前服用稍大剂量的止喘药(如氨茶碱),能收到预防之功。
  贫血患者晚上7点服用铁剂的比早上7点服用的血药浓度增加4倍。
  人体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故临睡前服用补钙药可使钙得到充分吸收。
  降压药宜分别于早上7点,下午3点和晚上7点服用,而临睡前不宜服用。
  抗菌药物排泄较快,应每隔6小时服药1次。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每天清晨和上午关节疼痛较重。如服消炎止痛药物等,可在早晨服药那一次加大剂量,效果最好,且可免去中午服药。
  糖尿病患者在凌晨对胰岛素最敏感,此时注射胰岛素用量小,效果好。甲磺丁脲宜于上午8点口服,下午服用则需加大剂量才能获得同等效果。
  抗过敏药赛庚啶于早上7点服用,能使药效维持15—17小时,而晚上7点服用,只能维持6~8小时。
  泼尼松类激素药在每天上午7点一次性给药疗效最佳,因为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高峰就在上午7点左右,此时用药对人体的干扰最小。
  阿司匹林、消炎痛在早上7点左右服用疗效好而持久。
  降胆固醇药宜在吃晚饭时服用。
  催眠药、驱虫药、避孕药一般宜在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服用。
  抑制胃酸的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可选择每晚睡前服用。
  治疗白血病使用阿糖胞苷,夜间应减小剂量,上午则须给足,以提高敏感度,并能降低毒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