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0期
“放得下”
作者:柏正宏
现实生活中,这些“放不下”的例子实在太多。父母放心不下儿女,一直到自己奄奄一息时还在说:“好好过日子,别吵架!”男人在生意场上发了迹,女人总是放不下心,怕他有钱会变坏。有病了,总害怕活不长,特别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一点不舒服,立马就想到死,心中充满了恐惧。遇到挫折、失落、人际是非,以及好心被人误解受到委屈,等等,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放不下……
其实,这些貌似沉重的东西本身分量并不一定就重,而是人们过于看重了它,背上了应该放下却没有放下的包袱。
有人说:“百岁人生,逆境十之八九。”人生的旅程并非都是铺满鲜花的坦途,生活就像一团麻,总有解不开的疙瘩,给人带来烦恼、苦闷、忧愁和沮丧。特别是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竞争激烈,无疑会使人更紧张浮躁,以至于有些人感叹身心苦累,人生“腻味”。实际上,遇到诸多不如意之事,并非全是自己过错,有些是力不能及;有些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有些是“运气不佳”;有些纯属“天灾人祸”。因此,遇上失意之事,身处逆境之时,不怨天尤人,不苛责自己,面对现实,及时调整心态,想得开,放得下,这样就可以使自己摆脱苦恼,活得更加舒适自在。
我认识两位老太太。一位在心绞痛发作后,总是担心突发心肌梗死而离开人世。于是生活中处处谨小慎微,结果发作越来越频繁,人被折磨得痛苦不堪,以至于不敢下床。另一位因胃癌做了手术,但是她想得开,遇到关心她的人就说:人吃了五谷哪能不生病?我反正70岁了,死了也值啦,管它呢!越是这样想,她越精神振奋,每天照样拄着拐杖到处转悠,一年多下来,病情并未恶化。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苦或乐除了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心理是否健康和心态的好坏。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避苦求乐是人性的自然,能苦会乐是凡人的坦然,化苦为乐是智者的超然。会生活的人面对“不如意”之事,能“放得下”,经过自我解嘲、自我安慰、自我激发等,找出心理平衡点,使身心始终处于健康、轻松的状态。如“文革”期间,一位老干部面对铺天盖地炮轰他的大字报,在大热天居然披着棉大衣去看那些“揭发材料”。别人以为他“发寒热”,他却幽默地说:“这叫心定自然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何等的放得下啊!吴阶平教授有一条养生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著名学者季羡林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些都体现了智者“放得下”的良好心理素质。有人曾将“放得下”的主要表现归纳为四方面:一是“财”放得下。如“财”放得下,那是潇洒的“放”。二是“情”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如“情”放得下,那是理智的“放”。三是“名”放得下。有些人将“名”看得较重,被“名”累得死去活来。如“名”放得下,那是超脱的“放”。四是“愁”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忧愁可说是妨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愁”放得下,那是幸福的“放”。
“放得下”,是一种随遇而安。它要求放弃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重新设计自己,追求新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海阔天空的心境和虚怀若谷的胸怀,对名利地位、物质待遇等采取超然物外的态度,才能自信达观地笑对人生的种种苦难和逆境,视世间的千般烦恼、万种忧愁为过眼烟云;才能挣脱名缰利锁束缚,不为个人得失荣辱所累,从苦境或困惑中解脱出来;才能以宽宏大量和豁达大度去容忍别人和容纳自己,从容地面对人生,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让我们一起使用“放得下”这把钥匙,打开通向快乐人生的大门,共享“放得下”的快乐和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