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1期

从高秀敏病逝谈预防“心源性猝死”

作者:易善永




  不久前,我国著名演员高秀敏不幸在家中猝死。据法医推测,发现时距死亡已有十多个小时,具体死亡时间可能在凌晨3点左右,死亡原因为心脏病突发猝死。好端端的一个人,没有任何先兆,又正当壮年,转眼间竟会撒手而去。这种未能预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叫猝死。由心脏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则称为心源性猝死或“心源性猝死”。据不完全统计,心源性猝死大概占所有猝死的79.5%。
  哪些人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据统计,心源性猝死中至少80%是由于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致,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占60%。其余20%由其他心血管疾病引起,如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马凡(Marfan)综合征,心肌病、心瓣膜损害及原发性电生理紊乱等。任何心肌病都可能引起心源性猝死,但以肥厚性心肌病为多见。主动脉瓣损害和二尖瓣脱垂综合征是备受重视的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在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原发性电生理紊乱中,窦房结病变、预激综合征和QT间期延长综合征较为常见。其他还有心脏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嗜烟、吸毒、滥用心脏病药物者,都有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医学专家告诫人们:易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也不必惊慌失措,只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仍能防患于未然。
  (1)摒弃不良习惯:研究证实,在心脏病死亡中有21%是由吸烟造成的。吸烟者患冠心病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3倍左右。40岁以下的年轻人,吸烟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约为不吸烟者的7倍。同时,吸烟者死于冠心病的危险性为不吸烟者的3—10倍。酗酒者发生猝死的危险性极大,人们饮酒当适可而止,有心脏病者更当敬而远之。
  (2)保持理想的体重:医学家们研究发现,如果超过标准体重的20%,则心脏病突发的危险性增加1倍。因此,超重过多特别是肥胖者,颇有减肥的必要。不过,减肥的最好方法不是饥饿节食,而是坚持运动。喜欢运动的人,其心脏病突发的危险性比习惯久坐者减少35%~55%。当然,运动宜适度而持久,不可剧烈。
  (3)治疗高血压:高血压不仅可因突然发生中风而导致猝死,同时也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所以,从高血压的早期就应开始治疗,高血压患者应选用适合自己的降压药,并坚持服用,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具体方法是:放松精神,规律生活,保证睡眠;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缓和的降压药物;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人不要突然停药,以免出现反跳而发生危险。
  (4)控制高血脂:血脂增高已经是当今举世忧心的危险因素,其中尤以血清总胆固醇、低密脂为主。血脂增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及进展密不可分,血脂越高,病情越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更趋严重。特别是对于冠心病患者,血脂增高是导致其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血中胆固醇每降低1%,猝死的危险性可以降低2%~3%。通过控制饮食,常能降低胆固醇10%。服用降血脂药物,则能降低20%,这就意味着能使“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降低60%。
  (5)积极治疗冠心病:患有冠心病的中老年人要在医生指导下坚持进行治疗,服用中西药物,如复方丹参滴丸、肠溶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可扩张冠状动脉,保护心肌;阿司匹林可抗血小板凝集,减少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脏重塑和变形;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功能,降低心梗复发率和减少猝死发生。
  (6)慎用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失常药本身有治疗心律失常和预防猝死的作用,但是使用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可引起猝死发生。抗J心律失常药物均存在共同缺点,如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往往又诱发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10%以上,同时还诱发传导阻滞和药源性心衰。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症状轻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不服药,通过休息、睡眠;禁烟、戒酒以及治疗原发病,多能使心律恢复正常;在未查明病因时,最好不用药,如果非用药不可,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