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老人的心事你知道多少
作者:安子文
心事一:吃穿不愁,孤单老人“病了” 王大娘今年69岁,老伴在两年前去世,女儿在外地工作。王大娘自己有丰厚的退休金,吃穿不愁,但她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点什么,每天常常对着空屋子发呆,还长吁短叹。王大娘真想让女儿多陪陪自己,或者多打几个电话与女儿聊聊,但又怕影响女儿工作。王大娘心里烦啊,渐渐地她发现自己胸痛、腿痛,浑身不舒服。女儿在电话里得知母亲病了,急忙请假回来,陪母亲到各大医院看医生,可是走遍了各大医院,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就是查不出病来。可把女儿急坏了,最后在医生的提醒下,女儿带于大娘来到心理研究所看了心理医生。
专家解惑:王大娘其实得的不是病,而是由于孤单而出现了心理问题。因其不愿意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采取了一种压抑的办法,而这种情绪压抑久子,就有了一种非理性表达,即躯体转化障碍,这种情况在老人身上比较容易发生。有的老人由于极其渴望儿女的关注,在内心潜意识里承认自己“病了”“不行了”,甚至会尿在床上、拉在裤子里。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想到老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要带她看心理医生,多关心她。
心事二:儿女过于关切,老人却没精神 89岁的吴老和老伴本来单独住,后来女儿买了一套大房子,决定将老人接去住一段时间。两位老人去了后赶上女儿出差,女婿生怕对老人照料不周,做好早饭给老人放在桌上,告诉老人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再起床,并告诉他们平时不要到街上去,以免被车碰着。中午,女婿又打车回家给老人做午饭,两位老人真正过起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3个月后,两位老人回到自己的住处,原本自己做饭的老人发现自己不会做饭了。邻居们发现老人没以前精神了,衰老得很快。
专家解惑:这是一种老年退行性变。老年人接触事物越少,其适应能力就越弱,有的甚至原来会做的事儿也不会做了,这就需要儿女给老人提供一个独立生活的空间,让他们每天有事儿可做。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料,实际上反而会让老人认为自己老了,无用了,从心理上退出这个世界,加速衰老。
心事三:空巢老人希望有个伴儿 张大娘的老伴得了肺癌,她是在医院照料老伴时认识赵大爷的。当时赵大爷的老伴也得了重病,两个人同命相连,再加上同龄,自然就有很多话说。后来,两个人的老伴先后去世,虽然双方家庭条件都很好,但两个老人都觉得和儿女谈不来,于是就经常凑到一起聊聊,渐渐地两位老人就有了重新组成家庭的想法。可是一说出口就受到双方儿女的极力反对,两位老人再不敢提结婚的事儿了,也不敢见面了。双方越来越觉得心里不舒服,张大娘每天闷闷不乐,吃得也少了,睡眠也不好。后来被女儿送到心理诊所时,经过医生的疏导,老人“哇”的一声哭了,“这么大岁数了,就是不想拖累儿女,想让身边有个伴,哪怕有事儿了,身边有人帮着打个电话也行啊!”
专家解惑:空巢老人都易得这种隐匿性抑郁症,表现为失眠、少言、不好饮食。老人总有一些自己的经历和心里话是不为年轻人所理解的,老来就想有个伴,这个时候,当儿女的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意见,不要过于自私,碍于自己的情面。要充分考虑老人的情况,要知道物质上的满足,并不是老人的全部需要。
老年人对社会适应程度差,社会活动退缩,对本身价值认可降低,心理落差造成他们对社会新事物接受困难,老人会变得固执、难以沟通。这时儿女要成为老人的倾听者,不要与老人争辩,要将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多讲给老人听,并多鼓励老人。老年人也应主动接受社会,适应社会,在积极地走人社会中寻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