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8期

隔绝 封闭 老人的最大悲哀

作者:孙清廉




  许多人也许不能想象,几级台阶和一个单元门,就能成为一道屏障,将老人们与外界封闭、隔绝开采,而封闭、隔绝恰恰是老人最大的悲哀,它是对身心健康的最大摧残,有时甚至比死亡更可怕。
  
  镜头一 等信成了老人的唯一乐趣
  
  自从老伴去世后,家里只剩老李一个人空守着这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现在出国留学的儿子以及有关儿子的一切消息,就成了支撑他活下去的全部动力。前两年,儿子主要是通过信件与父亲联系,当从信箱中拿到信以后,老人要高兴好多天,一遍一遍地读。然而这两年来儿子不愿意再写信,改打长途电话,开始他还很高兴,因为可以听到儿子的声音。但没有几个月老人就感到不满足了,好不容易把电话等来了,但拿起电话想说的话又忘了。特别是有时儿子因为忙,十天半个月不来一次电话,这个时候他的日子真可谓是度日如年,这样的日子他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镜头二 几个月不出门的王老太太
  
  年过80的王老太太,住在一幢有电梯的公寓楼中,她有4个多月没出门了。由于高龄,又患有骨质疏松症,3年来她已骨折两次,所以只能呆在家中休养。虽然现在她在家中勉强还能自理,但不敢出门,每天的生活必需品和蔬菜等,就靠一位40多岁每周来两次、每次来两个小时的钟点工来完成。由于3个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往往是几个月才有人回来看她一次。只有儿女们回来时,孩子们才让她坐上轮椅推着她出去看看。
  
  镜头三 因为赡养被拆开的老伴
  
  从农村来到城里的张老汉夫妻,都是70多岁的人了,自己在农村生活不能完全自力更生了,所以来城里各随一个孩子生活。虽然兄弟两人住在一个城市,但城东城西各一方,老两口往往一两个月不能见上一面。加之老人刚到城里人生地不熟,不能像在农村时与亲友、邻居交往,所以两位老人都感到十分孤独和苦闷,不到半年,两位老人的健康状况都明显下降,一天到晚闷闷不乐,好像一下子老了四五岁。
  
  镜头四 自我封闭导致老人患上精神分裂症
  
  刘老太太自退休后,一直在家做家务,并帮儿女们带孩子。然而等孙子和外孙女都上了学回到父母身边后,因整天无所事事,她感到极度寂寞和无聊。老伴和儿女们都劝她出去参加老年人的活动,而她却说不喜欢那些活动,喜欢一个人在家“清静”。然而不久,刘老太太渐渐变得自言自语、疑神疑鬼起来,特别是总怀疑老伴“老不正经”,外面有相好的。后来经医院检查,刘老太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笔者的几点建议
  
  1.孤身老人最好与儿女们生活在一起,像王老太太这种情况就应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没法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可送老人到敬老院,或找一个长期保姆照料生活;若年龄不是很大,且身体比较健康者,子女应支持老人找一个老伴共同生活;以上几种情况都不现实者,或是没有子女的孤身老人,社区组织应负起照料老人的责任来。
  2.能够行动的老人,不可整天呆在家中把自己封闭隔绝起来,应尽量走出家门与外界多交往,与亲友、邻居等加强信息和情感交流,如找老朋友、老同事或老伙伴们在一块下棋、聊天等。
  3.老人要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如集邮、绘画、书法、养花或吹拉弹唱等,或到老年大学去学习,让老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有所寄托。 4.赡养莫拆老年伴。老年夫妻生活在一起,同居同食,互相关心体贴,共忆昔日的恩爱,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老人多年生活在一起,对老伴的性格、脾气、习惯和所患慢性疾病等都了如指掌,对老伴各方面的细微变化和出现的疾病征兆也容易及时发现,有利于及时就医。老夫妻共同生活还可满足对性生活和爱的需求,使感情升华,这对延缓衰老和健康长寿意义重大。
  5.老人要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值要适当,消除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和幻想。老人要努力适应外界与周围环境的变化,在个人力量无法改变的环境中,要尽量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6.老伴或儿女们一旦发现老人有自闭心理倾向,应及时求助于心理咨询,使心理疾患消除在初发阶段,绝不可任其恶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