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8期

性病 还是心病

作者:徐栋华




  王先生是一家大公司的工程师,经常外出为客户维护机器。这次来到一个号称性观念最“开放”的城市。这天晚上无事,便上街闲逛。无意间,到了一家闪着粉红色霓虹灯的发廊门口,里面出来一个红嘴唇、黄头发的年轻女子,连拉带扯,将王先生拉了进去……
  事后,王先生觉得很荒唐,懊恼不已。次日,办完差事赶紧回家。回到公司,大家正窃窃私语,议论一位同事在外面出差寻花问柳,染上了性病,妻子正跟他闹离婚。
  王先生本来就敏感,心里又有“鬼”,恐怕自己重蹈同事覆辙。连忙上街买了一本有关性病防治的小书,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感到下身有些痒。一个人悄悄躲到卫生间,仔细察看自己的外生殖器,好像有些发红,又有些肿。王先生更加紧张了,这不是得了性病吗?要不抓紧治疗,同事的闹剧就要在自己身上上演了。
  王先生来到一家大医院皮肤科就诊。头发半白的主任认真倾听了他的陈诉,又特别仔细地为他做了检查,开了多种项目的检查单。最后,主任告诉他,虽然有过外遇,却侥幸没有染上性病。王先生半信半疑,便又去了另一家权威医院,挂了专家号。专家用了近半天时间为他做了全面检查,仍没有任何性病证据。
  长达两三个月,王先生成天魂不守舍,没有定神上过一天班。一个要好的朋友觉得他情绪反常,好说歹说,把他带到心理咨询中心看心理医生。
  王先生明明未染上性病,却不肯相信医生,坚持认为自己得了性病,这是为什么?
  心理专家指出,王先生确实有病。但不是性病,而是心理疾病,一种心理障碍——疑病症。
  人们无不关心自己的身体,生怕得病,这是正常的。疑病症患者却关心得过度,怀疑得没有道理。明明健康状况不错,却认为病入膏肓,惶惶不可终日。即使经过反复检查,得出否定结论,他们仍然不肯相信,生怕医生误诊,或不肯告诉实情,忧虑苦恼,反复奔走于医院之间,寻求“更可靠”的诊断、“更有效”的治疗。患者还常常到处打听,或大量翻阅医书,试图自己给自己诊断、治疗。听到或看到一种病、一种症状,就对号入座,觉得很像自己。结果呢,他们知道的病越多,身上的“病”也就越多。
  像王先生这样的患者近年来不断增多。他们大多有一定文化水平,婚姻观念比较正统,对配偶忠诚,但往往由于一念之差,短时间内误入歧途,事后自责不已。现在,有关性病防治知识宣传颇多。不少人对此一知半解,王先生也是如此。道德观念自责,引起严重的心理负担,又害怕染上性病。
  疑病症患者性格固执、敏感、多疑,又善于联想,易受暗示。他们中不少人幼时生活条件优裕,备受宠爱,长大后仍然十分娇气,性格软弱。平时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十分敏感,身体稍有不适,就不知所措,担心患了某种严重疾病或不治之症。受到精神压力和挫折,或因其他原因而心理失衡时容易诱发。
  外界环境也是诱发疑病症的重要因素。疑病症往往是对心理挫折产生不安全感的一种转移,是自我防御机制作用的结果。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普遍感到压力很大。如果心理素质较差,缺少有效的支持和恰当的宣泄方法,心理压力就有可能表现出躯体症状。宣传医学知识不准确、不恰当,危言耸听,哗众取宠,个别医护人员轻率武断的议论和判断,杯弓蛇影,也会对患者的疑病观念起着煽风点火、添油加醋的作用。
  “心病还须心药医”。具有疑病性格的人,要注意养性修身,平时多与亲人、朋友和同事交流,培养乐观态度,提高生活信心。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丰富业余生活,培养多种兴趣,可以跳舞、唱歌、旅游、打球、养花、钓鱼、下棋、绘画等。对王先生来说,首先要消除心理压力。经全面、细致的检查,确未发现异常,可以明确告知结果,详细解释,以打消思想顾虑。
  通过心理咨询,做好疏导工作,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可以消除悲观情绪,纠正不良心理状态。心理医生又告诉王先生,吃一堑,长一智,日后更要加强道德修养和自我控制能力,洁身自好,远离婚外性行为。
  不久,王先生终于走出疑病症的阴影,恢复了正常工作、生活。前不久,老总又派他独自去外地出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