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9期

心理与免疫的关系

作者:卓 然




  去年我患胸腺瘤住院,瘤子的大小如拳,静卧于纵隔内,人却毫无知觉,我再三询问医学专家,我是何时长的此瘤?专家说,是在你情绪极坏、免疫力降低之时。见我深究其理,专家便给我讲述了——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人脑与人体的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身健康状况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关于心理压力容易导致疾病的学说,终于开始受到普遍重视,“心理免疫学”这门新兴学科也由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人类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抵抗细菌和病毒等侵入体内的异物,所以人体对于各种疾病的感受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否健全。
  科学家们原以为免疫系统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孤立系统,但是最近的研究证明,人脑能够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这就意味着,人体对各种病症的抵抗力,将会受到心理情绪因素的影响,即人脑会影响免疫系统,因而也会影响人们对于疾病的抵抗力。
  在过去10年中,许多专家的研究结果证明,精神状态与疾病的感受性之间的确存在着某些联系。美国耶鲁大学的凯斯尔等人曾对“腺体热”在西点军校1400名学员中的传播情况做过研究。他们发现,200多名发病者大多是志向远大但学业欠佳者,其父辈又往往是些“非凡的成功者”。这就意味着,疾病的侵袭对象正是那些军校生涯中感受压力最深的学员。
  疾病与“生活事件”之间的联系是一项颇有争议的研究课题。所谓“生活事件”是指那些迫使人们改变现有行为方式的环境条件变化。如居丧、新婚、得子、解职等。
  进行这类研究时,科学家们首先根据心理影响的轻重程度给各种“生活事件”以一定的标准分值(居丧列首位,为100分、新婚50分、得子39分……),然后计算出各人最近一段时期内生活事件的总分。专家的研究结果证明,“生活事件”总分的高低同伤风、流行性感冒、结核及各类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次数、症状轻重及病程长短存在着具有意义的联系,但其相关程度却往往不算太高,看来评分计算并非度量心理因素的最可靠方法。
  专家注意到,人类在居丧期间远比平时容易得病甚至死亡。为了弄清这种疾病易感性是否确系免疫系统功能失常所致,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巴特维帕等人,曾对丧偶不久的26名试验对象进行了免疫功能的测定,结果发现,试验对象居丧两个月之后,体内淋巴细胞的渗透性便明显低于年龄、性别和种族都相同的普通人。这就是说,心理和情感的极度压抑至少会造成免疫系统的部分损害。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持续一年之久。
  科学家们近来研究了日常社会活动中各种紧张因素对常人免疫系统的影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格拉泽等人,曾对参加一次重要考试的75名医科学生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考试的当天,学生体内“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比一个月前大为降低。另外,在学习的紧张阶段,学生唾液中所含抗体的数量也会有所减少,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的免疫系统受到了不良的影响。大多数动物实验的结果也都证明,处于紧张状态的动物同样比较容易得病,甚至看来无足轻重的环境条件变化也会对健康有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