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9期
暗访民营小医院:病人多是“推荐”来的
作者:知 情
南京市民李先生:医生实在太积极了
南京市民李先生讲述了他去年经历的一件事。2005年4月28日,李先生开车撞了一个行人,救护车将伤者送往一家大医院。在该院外科观察室观察了十几天之后,伤者外伤基本痊愈,但感觉头有些痛,医生诊断为“轻微脑震荡”。据李先生回忆,当时观察室一位副主任医师,极力推荐李先生带伤者去一家民营医院,“到那边吸一吸氧就可以了,又便宜,床位费才二三十元,不如带到那边去。”该医师还跟李先生说,他已经做好病人的工作,病人愿意去那家医院。李先生之后去那家民营医院了解情况,发现设备并不算好,而且吸氧一个疗程也要三四千元。不过,为了病人能早日康复,他同意将病人转往该民营医院。“当时,那名副主任医师还帮忙联系车子,非常积极,我就有些奇怪,而且他所在的医院,也有吸氧的器械啊。”之后,李先生从
病人那里了解到,副主任医师是这样劝说他的:“到那边一吸氧就好了,还没有后遗症”。李先生说:“我说他怎么那么积极呢,现在想来大概是拿了好处。”
苏州市民吴先生:我可能是被倒卖了
苏州市民吴先生说,他去年年底感觉腰痛,在家休息了两天后,便去苏州吴中区某医院挂了个专家门诊。专家给他开了几个单子后,建议做B超。吴先生做了B超发现身体很正常,但他仍然疑惑,便问专家,专家告诉他,可能肾脏里有石头。据吴先生介绍,当时这位专家很“坦诚”地跟他说,“这边检查不行,有个地方挺好的,你去那边查查看吧。”吴先生称,后来专家给他开了个介绍信。吴先生来到专家介绍的那家医院,医生帮他做了B超后告诉他,肾脏和输尿管里各有一个石头,而且石头挺大的,需要做碎石治疗,粉碎一粒石头需800元。“他还跟我说,‘马上做!越快越好。’”吴先生多了个心眼,他去亲戚所在的医院再次做了B超,却发现根本没有石头!亲戚所在的医院的医生告诉他肯定是被骗了,他这才想起自己可能被“倒卖”了。
在一民营医院工作过的张先生:小医院病源多靠买
张先生曾在南京一家民营医院工作,熟悉医院倒卖病人的内情:“我在南京某家民营医院工作过,了解一些内情,那家医院的病源基本上都是从各家医院买来的。”据张先生介绍,这家民营医院主要使用高压氧舱等医疗设备进行因交通事故等造成的脑外伤术后康复治疗。“当时单位有四五个人,一般不在医院上班,都是往南京各家大医院跑,找科室主任或者管床医生拉关系。”张先生告诉记者,一旦了解到这些大医院有脑外伤术后的病人,他们就动用各种手段,把这部分病人拉过来。“其实说白了就是倒卖病人。医生每倒卖一个病人,一般可以拿200元左右,而且专门负责拉人的这些人,也要从民营医院拿提成和工资。”对于医院之间倒卖病人的现象,张先生深恶痛绝,“医院还要赢利,提成费、倒卖费这些钱从哪里来?羊毛出在羊身上,肯定都是从病人的医疗费用中抠出来的。”
知情者于女士:“倒卖”病人行情看好
于女士说,城东某民营医院,就有专门的人员去各医院“接”病人。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大医院外科压床的病人。于女士透露,一般“买”一个压床病人的行情是400元,这笔钱有时给主治医生,有时给整个科室。“这家医院病人大多是脑外伤、半身不遂、植物人等,大医院医生介绍时一般都说这家医院设备很好,又便宜。”于女士说,病人过去后,这家医院医生都说花不了多少钱,但实际上住过去就由不得病人了。谈到倒卖病人的现象能否得到有效制止时。于女士认为,倒卖病人在很多医院已经形成一个链条,要想斩断这个链条非常难。
公众期盼:斩断“倒卖”病人的链条
医院“倒卖”病人能够得逞必须有三个条件。
第一,医院足够“黑”。病人对医生有种天然的信任感,如果医生真为患者考虑,在自己所在医院对患者病情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应介绍患者到更适合的医院去接受治疗。但是,假如医生丧失良知,他们就可能为了金钱,把患者交给不良医院,使病人遭受敲诈。
第二,医生与患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信息对称是建设和谐社会和法制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在现实社会,人们常被各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所困扰。医疗领域与房地产领域,都面临着这个问题。与医生相比,患者所掌握的医疗信息是欠缺的,医院很容易利用这一点欺骗患者,让其心甘情愿地接受“倒卖”。
第三,监管缺位。医院足够“黑”,并不意味着医院可以随意利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来欺骗患者,因为还有监管这一重要环节。监管者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对医院进行处罚,以迫使医院放弃错误做法,认真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可以说,监管部门是保护患者、制约医院的最后一道环节。
针对倒卖病人的问题,目前在卫生系统并无有力的约束机制,只作为职业道德由医疗机构自己制定处罚办法。事实上,现在倒卖行为在一些医院普遍到这种程度,也是医院之间恶性竞争的结果。倒卖病人在很多医院已经形成一个链条,要想斩断这个链条,卫生部门应拿出有力的举措进行监管,形成制约医院的有力环节,避免医院背离救死扶伤责任而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