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0期

别让“感情势能”击垮你

作者:姚扶有




  童大伯原本是开朗、乐观,但自从老伴去世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脸上的笑容不见了,精神也显得萎靡起来。儿子知道父亲没了母亲的陪伴,整天一个人待在家里,陷入了孤独寂寞的思念情绪中不能自拔,便把他接过来一起生活。
  在儿子家,童大伯平时帮他们买买菜、做做家务、带带孩子,日子过得倒挺充实的。眼看着童大伯渐渐从失去老伴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谁知,儿子又下岗了。童大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儿子没了工作就等于断了家里的经济命脉,仅凭儿媳妇做点小生意是维持不了一大家子的生活的。但他表面上宽慰儿子说:“如今下岗再正常不过了,出去走走,不愁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儿子也怕父亲为自己担心难过,显得很轻松地说:“是啊,大老爷们有的是力气,到哪儿找不到一份工作呢。”其实,这对父子心里都明白,如今没有一技之长,想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太难了,但彼此都怕对方伤心,表现给对方的全是阳光的爱啊。
  儿子天天在外奔波,两个多月过去了,工作依然没着落。父亲依然很轻松地宽慰儿子说:“别泄气,老爸把这张老脸豁出去了,明天出面找找过去的老部下。求他们关照一下。”童大伯曾是一个小单位的领导,有些部下如今已成了单位的当权者,但儿子知道童大伯是一个刚直不阿、性格要强的人,在单位时从来没张嘴求过人。可架不住童大伯的执意,儿子只能由他去。果然,童大伯在外低三下四忙活了一个多月,儿子的工作没找到不说,反倒受了一肚子气。童大伯为儿子的事,心急、苦恼加怄气,一下病例了。
  好在儿子媳妇都挺孝顺,经过一段时间的精神安慰和生活调理,童大伯的身体慢慢好起来。
  9月许多学生都纷纷上学了,可童大伯发现孙子却待在家里。“你怎么不上学去啊?”孙子吞吞吐吐地不愿说,在他的追问下,孙子才说,爸妈不让他告诉童大伯,他因为中考失利,得按议价生处理,也就是说得拿一万多元才能入学。童大伯一听,顿感两眼直冒金星,孙子忙把他扶到沙发上坐下。童大伯感叹道:“这是什么世道啊。大人苦点不要紧,可没钱让孩子上学,耽误的可是孩子的一辈子啊。”说完这些话,童大伯就住进了医院,诊断结果是高血压。
  
  ▲专家点评
  童大伯与其说是病倒了,不如说是被生活的重压压倒了。他原本就是一个性格要强的领导干部.退休后没有了忙碌的工作,本来就有许多不适应,加之深爱的老伴去世了,这从感情上对他是一个很重的打击。孝顺的儿子把他接到一起生活,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随着儿子的下岗,他再次感到现实的无情和生活的无助,迫于无奈,硬撑着老脸为儿子求情讨了一肚气,彻底击垮了他一向坚强的生活信念,病倒成了必然。更要命的是,当他听到孙子交不起上高中的巨额学费时。他对儿子这个家的担忧、对孙子失学的心焦,也许还有对自己无能的自责等负面情绪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他身上,他似乎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从而引发高血压。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伴之而来的是人们感到来自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退休赋闲在家的老年人,还是正在工作的上班族,对这种压力都会不同程度的有所体验。这种外在的压力日积月累在体内形成潜在的能量,医学心理学称之为“感情势能”,“感情势能”的积蓄如果超过人体的承受限度,就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造成损害,引发疾病。近几年,因这方面致病的病人人数逐年攀升,其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童大伯正是被这种生活压力击垮的典型个案。
  
  ▲贴心叮咛
  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开始衰退,面对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如何使自身的“感情势能”不过多积累而保持身心健康呢?
  1.豁达洒脱,随遇而安。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度难关,这自然是很令人敬佩的,但类似子女下岗这类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就不是谁能左右的。像童大伯的儿子,下岗了为什么一定要找一个体面的工作呢?如果童大伯从实际出发,建议儿子与儿媳妇一起从小生意做起,说不定会迅速找到新的发展起点呢。因此,作为老人,面对家人的不幸时,不如豁达洒脱一些,说服子女们,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从最简单处入手,这样大家都不会为了生活而感到有太大的压力。
  2.力所能及,不要逞强。老人赋闲在家,像童大伯一样,帮子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做家务、接送孙子上学等,就已经是很不错的长辈了,为何要把自己不能办到的事,硬往自己身上拉呢?如果童大伯不是为儿子找工作的事着急,他也不会在外受那么多气,也就不会被气病了。其实,子女们亲自出去找工作都难,何况一个退休老人呢。
  3.倾诉交流,情绪释放。许多时候,老人面对子女生活的挫折,表现出关心、忧虑、心焦甚至头痛睡不着觉,也是一种亲情的体现,可长期处于这种“感情势能”中,早晚会把自己的健康搭进去。因此,不妨与街坊邻居、过去的老同事们,多交流沟通,把淤积在胸中的苦恼、忧愁等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以求得心理郁闷和压抑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