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期
肚子里藏着第二个“大脑”等
作者:李 文等
李 文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人有两个大脑,一个位于头部,另一个却鲜为人知,它藏在人体的肚子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藏于肚子中的大脑竟然控制着人的悲伤情感。这项研究表明,成长过程中经历离别亲人、失去亲人等伤痛的人长大后更容易患肠胃疾病。
其实关于人有第二大脑的说法一直有好几种,一种说法是手是人的第二大脑,另一种说法认为脚是人的第二大脑,再有一种说法是肚子内藏有的一些神经丛是人的第二大脑。1996年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和细胞生物学系的主任迈克·格尔森提出“第二大脑”这一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第二大脑,它位于人的肚子里,负责“消化”食物、信息、外界刺激、声音和颜色。当时的这一理论虽然引起关注,但是并没有完全揭示两个大脑之间的联系。
通过深入研究,现在格尔森提出这个位于肚子中的“腹脑”实际上是一个肠胃神经系统,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与大脑细胞数量相当,它能够像“大脑”一样感受悲伤情绪。格尔森发现,患有慢性肠胃病的病人中,70%在儿童成长时期经历过父母离婚、慢性疾病或者父母去世等悲伤。这是因为“腹脑”是内脏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它既与大脑和脊髓有联系,又相对独立于大脑。
“腹脑”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又相对独立于大脑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这套神经系统能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向大脑传递。于是,“腹脑”就像“大脑”一样,能感觉肉体和心情伤痛。另外,人患抑郁症、急躁症以及帕金森病等疾病都能够引发“大脑”和“腹脑”出现异样的症状。
格尔森认为他的研究结果将可以帮助寻找到治疗便秘、溃疡等肠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您知道心脑血管病的新杀手吗
粟秀初
说实在话,一旦患上脑中风和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近年来,人们对引起这类心脑血管病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黏度血症、肥胖症、高糖高脂饮食和烟酒过度等常见的致病危险因素,已有了足够的认识,并加强了戒备与治疗,但对最近才被科研人员进一步认识和被临床大夫们验证的同型半胱氨酸这个新杀手,却尚缺乏应有的了解,当然就更谈不上防治了。
要认识同型半胱氨酸的致病性,还得从它的来龙去脉说起。据研究,人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系来源于食物中的动物蛋白质(如人们常吃的猪肉、牛肉、羊肉、鸡肉和鸡蛋等)中的甲硫氨酸,因此它是消化系统将食物中的动物蛋白质转化为能量时的一种副产品。在正常情况下,它通过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来调节其代谢,以维持它在体内的平衡。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在维生素B10和叶酸的调控下,将其再转化为甲硫氨酸;另一个途径是在维生素B6的帮助下被分解为无毒的胱硫醚,然后从尿中排出体外以达到自身解毒的目的。若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积蓄过多和/或缺乏上述三种维生素的帮助时,将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与对人体不好的脂蛋白(如低密度脂蛋白等)先结合成脂蛋白一同型半胱氨酸复合物,这种复合物一旦被动脉壁上的巨噬细胞吞噬后将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一种泡沫细胞。当这种脂蛋白一同型半胱氨酸复合物被泡沫细胞分解时,所释放出来的脂肪和胆固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引发动脉内壁粗糙和血流不畅。在血压降低和血流速度变慢的情况下,血液中的有关成分(如血小板和红、白血细胞等)就易在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地方形成血栓,使血管管腔日益变窄,甚至完全堵塞而影响心肌和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体内都存在不同含量的同型半胱氨酸,只有当其含量超过了一定限度时,才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如同血糖和血胆固醇一样是可以进行检测的(正常含量一般为5~15微摩/升)。根据临床观察,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愈高和持续存在时间愈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愈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就愈高。由于现在人们饮食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以及营养过剩等原因,其发病人数不断提升,并且存在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因此,有必要提醒大家,特别是中青年人群,在日常生活和保健中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防治,且应从小儿时期抓起。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可以防治的。除平时应遵循合理营养膳食原则,固守能量代谢平衡,即“严格管住嘴,多多迈动腿”,尽量少吃甲硫氨酸含量高的动物蛋白质食品(特别是动物内脏),多进食一些富含上述三种维生素的绿叶蔬菜、水果和杂粮等食品,以及进行一些有益的体育活动以外,如有需要再每天适量搭配一些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药物治疗,就能很快地把血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降到正常水平,以降低因同型半胱氨酸引发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确保心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