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服用抗甲状腺药 定期查血省不得
作者:方磊平
杨嫂服了一个多月的药,查了5次血常规,光检查费就花了近百元,而且每次检查结果都很正常。杨嫂所在单位的经济效益不好,生活比较拮据。想到每次查血后结果都很正常,杨嫂认为没必要坚持每周一次的血常规检查。就这样她又服了3个多星期的药。一天,杨嫂突然出现了发热、咽痛、疲乏无力等症状,开始时她以为是感冒了,没当回事,等到病情进一步恶化,家人才将她送进医院,医生检查后确诊为粒细胞缺乏症。经医院全力抢救,花去医药费近2万元,杨嫂才脱离危险。事后杨嫂十分后悔:为了省几个小钱反而花了大钱,还损害了自己的身体,真是太不值了。
甲亢是一种慢性疾病,服用抗甲状腺药物仍是目前治疗甲亢最常用的方法。由于药物治疗的时间较长,其总疗程一般长达一年半到两年,治疗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一般从甲亢确诊后即开始用药,剂量较大;当症状明显减轻,T3、T4、恢复正常后就进入减量阶段,减量阶段一般需要2-3周或更长,逐步减少药物剂量,但递减速度不宜过快;最后进入维持阶段,长期服用小剂量药物,持续1-1.5年。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甲亢的药物是硫脲类,包括他巴唑、甲基硫氧嘧啶,这两种药应用较多。硫脲类抗甲状腺药主要是通过抑制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对已合成的甲状腺素没有影响,所以生效比较缓慢,需服药2-3周,待体内储存的激素用尽,症状才能减轻。
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导致白细胞减少症,特别是粒细胞缺乏症,由于粒细胞过少使得抵抗力下降,如未及时发现和诊治,可合并严重感染并能致命。
在治疗甲亢时,有些患者甚至少数医生急于求成,不分青红皂白,一开始就给予大剂量的他巴唑治疗,结果不仅造成严重的药物性肝损害,还会导致眼突、颈部肿大加重,更为严重的是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甚至是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多发生在用药后4-8周,也可随时发生。一般是先出现白细胞减少,如果继续用药,可以转变为粒细胞缺乏症,病人起病急促,有高热、咽痛、皮疹、肌痛、虚弱等,重症有口腔、咽峡、肛门、阴道坏死性溃疡,还可能发生败血症,血常规化验可发现白细胞总数显著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极度减少。
所以在治疗甲亢期间,每周检查一次血常规是十分必要的。患者不能因为怕麻烦,或者害怕针扎手指头采血的疼痛,或者为了省钱而将其省掉。如果白细胞数少于4*109/升时,应当密切观察并考虑停药。如果白细胞数在(3-4)*109/升时,应当1-3天查一次,并用升白细胞药如利血生等治疗,必要时可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最好考虑换用另一种抗甲状腺药。如经上述处理后白细胞仍然下降,则必须停药而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有少数病人在服药后还可出现头痛、眩晕、皮疹、关节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黄疸等症状,此时往往出现氨基转移酶升高等肝功能损害,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肝炎,因此在服药期间还要经常检测肝功能,一旦出现了肝功能损害就要暂停抗甲状腺药物,加服护肝药物,待肝功能正常后再酌情服药或换用其他治疗方法。
医生除了要告诉病人定期检查血常规外,还应向病人说明,如果出现发热、咽痛、极度疲乏、虚弱等不适时,应当立即停药去医院就诊。另外,在服药期间特别是出现了胃肠道症状和黄疸时,应抽静脉血查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