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切莫强迫老人享清福

作者:海 涛




  在城里发了财的张某哥俩,觉得父母为他们操劳了大半辈子,现在老了,应该让他们到城里享享清福了。然而,一开始爸妈并不肯,一是怕给他们添麻烦,二是离开乡里的老伙伴会感到孤单寂寞。但最后老两口几乎是被“绑架”到了城里。哥俩商量实行“终身承包责任制”:老大负责母亲,老二赡养父亲。此后,母亲住在哥哥家,父亲住在弟弟家。
  哥哥为了更科学地照顾母亲,买来老年保健方面的书籍认真揣摩。撤掉母亲床上原来的席梦思,换上有利于老人健康的山棕保健床垫,又带母亲到医院做了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还给母亲买来花旗参、脑白金、菊花茶……给母亲请了钟点工,每天定时来照料母亲的生活起居。然而,过这样的生活母亲并不感到快乐。每天除了在钟点工照料下进补、喝茶、吃饭以外,她剩下的时间就是独自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打盹。实在闲极了,就摆弄孙子丢弃多年的积木。孤独的生活使她感到郁闷。一次,她亲自下厨为要来家吃饭的大儿子一家做了一桌丰盛的午餐,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儿子的应酬、媳妇要加班的电话。失望与伤心使她忍不住给住在城市另一端的老伴打电话诉苦。电话里听到老伴声音的那一刻,满腹委屈使她泪如泉涌,老伴决定来与老婆子“见上一面”。直到很晚了老两口才恋恋不舍地分开。因天冷受寒,老伴回去后就咳嗽发热,一病不起,最后竟撒手归西。她趴在老伴身上哭得死去活来。长期独守空巢的孤独,加上失去老伴的悲伤,使她变得焦虑不安,晚上失眠多梦,白天头痛乏力、心慌气短。张某带母亲到老年健康中心咨询得知,母亲竟然患上了老年抑郁症。
  伴随着生理器官的衰老,老人的心理也开始衰老,具体表现为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心理平衡能力差等。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老人接受新事物慢,不容易适应新环境。因此,老人总是本能地固守自己的生活圈子,排斥新环境。这正如小树移植多能顺利成长,大树移植多会枯死一样。老人还容易怀旧,怀旧就容易伤感。此外,从生理学上讲,大多数的老年人几十年如一日劳作所形成的生物钟,如果突然间出现较大的改变,对身体健康也极为不利。
  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认为,要让老人享清福,并非“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什么都不让他们干。须知,过于闲散的生活容易让人产生孤独寂寞感。因此,为人子女者应该让老人干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感兴趣的事,如干点家务活、读读书看看报、打打拳散散步、参加一些社区活动等。真正孝顺老人,就要顺着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法让他们的“第二青春”充实起来,而不是强迫老人享“清福”。